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再出发,风起好扬帆。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证券时报》推出“壮阔东方潮改革奋楫时”大型专栏,邀请政府部门官员、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献计献策,涓滴成流,汇聚成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磅礴大潮。
近年来,在监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中国人寿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公司服务各类客户超过5亿人次,总保费跃上5000亿元平台,首年期交保费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公司始终保持市场领先地位。但公司销售管理模式转型升级任重道远,资源统筹协调优势还需要加强,“从严治司”还需向纵深推进,在价值、服务、效率、机制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高质量发展是顺应新时代变化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也是防控风险的必然要求,必须奋力推进公司由规模领先转向质量领跑。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林岱仁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位和新特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质量发展也成为中国人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定战略、谋划工作的根本指针。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必须担负的重大使命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寿险行业的主要矛盾。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在保险行业,就是不平衡不充分的保险供给和人民群众日益迸发、不断升级的保险需求之间的矛盾。对于寿险行业而言,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7年人身险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达到了3.23%和1543元/人,保险深度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67.4%,为日本的32.7%和欧洲的58.6%,保险密度与主要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
事实证明,行业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保险消费严重外流。近几年,寿险行业大力推进产品多元化,但是保险产品同质化、重理财轻保障等问题仍然突出,针对消费需求的变化升级应对不充分,外部环境发生重大改变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明显不足。保险行业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必须把供给侧改革推向深入,改革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顺应行业发展内涵变化的必然选择。经过35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寿险业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相较于欧美等数百年的保险发展历程,除了个别年份外,高速增长仍然是行业的主基调。而近年来,寿险发展的内涵正在悄然变化,保险消费主力人群从50后、60后转向70后、80后,并加速向城区集中;保险购买习惯从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保险需求转向更加多元的保险保障;客户对服务的需求从基础服务转向注重服务体验。新需求、新变化打开了行业持续发展的新空间。今后一个时期,保险业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期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上规模、拼数量的外延式扩张老路已走到尽头。因此,高质量发展也将成为寿险行业的必然出路所在。
高质量发展是寿险公司做强做优做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在监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中国人寿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公司服务各类客户超过5亿人次,总保费跃上5000亿元平台,首年期交保费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公司始终保持市场领先地位。但公司销售管理模式转型升级任重道远,资源统筹协调优势还需要加强,“从严治司”还需向纵深推进,在价值、服务、效率、机制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高质量发展是顺应新时代变化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也是防控风险的必然要求,必须奋力推进公司由规模领先转向质量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