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再出发,风起好扬帆。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证券时报》推出“壮阔东方潮改革奋楫时”大型专栏,邀请政府部门官员、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献计献策,涓滴成流,汇聚成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磅礴大潮。

第52期“92南巡”首席接待官陈开枝:小平连喊三遍“你们要搞快一点”

陈开枝出生于1940年,广东云浮人。曾任广东省委副秘书长,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广州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他是小平“92南巡”时的“首席接待官”,是全国“扶贫状元”,是广州的“平民市长”,也是一个有“故事”的老人。

第52期 “92南巡”首席接待官陈开枝:小平连喊三遍“你们要搞快一点”

陈开枝出生于1940年,广东云浮人。曾任广东省委副秘书长,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广州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他是小平“92南巡”时的“首席接待官”,是全国“扶贫状元”,是广州的“平民市长”,也是一个有“故事”的老人。

 

孙森林 王明弘

2018年12月18日,我们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采访了这位全程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老人。

经济特区这个名字,是改革的反对派送来的

证券时报记者:改革开放之初,广东是怎样的情况?广东成为改革开放先行之地,背后有哪些故事?

陈开枝:你别看广东现在是经济大省,但是广东国内生产总值(GDP)当年在全国只能排在20多位,属于中下水平。广东1978年的生产总值只有185.85亿元,财政收入只有39.5亿元。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只有412元,农民人均收入更只有193元。

广东省当时经济状况为什么那么差呢?解放以后广东就成了国防前线,第一个五年计划156个项目,广东只有一个茂名石化项目,没有工业,经济就没办法发展。

农业基础也薄弱。广东山多地少,全省基本上是“七山一水两分田”,有些地方还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要发展农业也没有土地,缺少农业收入,财政又很困难,除去开销还要上缴中央,整个经济就非常“紧巴”。

改革之前,中国有7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如今7亿多人已经脱贫,产生了几亿的中产阶级,贫困人口降至3000多万。2017年,广东的GDP接近9万亿元,财政收入1.13万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5780元。

这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完全得益于40年来我们党的改革开放的路线。

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但是,转变的过程非常复杂,很不容易,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但是怎么建设经济的问题没有解决。从哪些具体的地方着手呢?

有人形容闭关锁国是把鸟关进笼子里,同时把脚和翅膀绑起来,后来三中全会把脚和翅膀解开了,但是鸟笼没打开,只能在笼子里面飞。有一种形象的说法叫作鸟笼经济,鸟笼经济就是传统的计划经济。邓小平希望把笼子打开,让鸟飞出去,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思维。

1978年,习仲勋来到广东发现,广东的困难情况超出他的预料,政策搞得很糟糕,经济上非常困难。

1979年4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习仲勋发言说,广东经济发展这么困难,主要的问题是没有权,中央必须给一点权力才行。他的发言引起了小平同志的注意,小平同志要打开笼子让鸟飞出去,就是要搞市场经济,习仲勋的想法正好符合他的思路。听完汇报之后,小平同志就跟习仲勋讲,过去陕甘宁边区不就是一个特区吗?你不是陕甘宁边区特委代理书记吗?当时中央没有钱,不是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吗?

有了小平同志的支持,设立特区像突破防线一样算是通过了,但是取什么名字呢,广东的同志很犯难,想了很久也没想好。这时候,从北京传来了反对的声音,“他们不懂,陕甘宁边区是政治特区,不是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这个称呼,反倒给广东启发了思路,就叫经济特区。所以,经济特区这个名字,是改革的反对派送来的。

1980年8月26日,在习仲勋主持下,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了。   

小平同志连喊三遍:“你们要搞快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