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再出发,风起好扬帆。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证券时报》推出“壮阔东方潮改革奋楫时”大型专栏,邀请政府部门官员、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献计献策,涓滴成流,汇聚成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磅礴大潮。
孟晓苏早年在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工作,对经济发展现实情况有深入了解,后担任中房集团董事长,曾多次提出关于经济发展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其观点对中国房地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晓苏应约为证券时报撰文,在回顾二十年房改历程的同时,对新时期房地产业的发展提出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其中最关键的是要稳定房地产市场,用长效机制取代“短期调控”。
原中房集团公司董事长 孟晓苏
今年7月3日,是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整二十周年。以它为起点推进的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的一大亮点。它把商品化与市场经济引入到中国的住房建设与分配领域,中国城镇居民从此居住得更加舒适宽敞,生活得更有尊严。
住房商品化推动房地产业迅速发展,使它成为新的国民经济主导产业。房地产业与汽车业、基础设施建设业共同拉动着投资与消费,促使中国经济迅速转型到重化工时期。新的主导产业拉动着中国经济二十年持续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
在全面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今天,回顾当年的房改历程,需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市场经济方向。适应新时代要求,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并继续发挥房地产业拉动国民经济长期增长的作用。
1.房改之前 住房福利分配制度下的“全民蜗居”
从1956年到1986年30年间全国城市仅盖了7亿平方米住宅,按照50平方米一套折1400万套,平均每年47万套。1985年国家对城镇住房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是人均住房面积仅2~4平方米。
对于房改之前中国城镇居民的居住状况,原国家建设部副部长杨慎先生曾做过调研,并提供如下数据:“从1956年到1986年30年间全国城市仅盖了7亿平方米住宅,按照50平方米一套折1400万套,平均每年47万套。1985年国家对城镇住房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是人均住房面积仅2~4平方米”。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2月在接受网媒专访时曾这样回忆他幼时的居家状况:“我从小学到离开家的时候,全家五口人只有9平方米的住房”。当年的电影《人到中年》也如实反映了大学教师们的蜗居状况。全民蜗居的原因是延续多年的福利性分配制度,基本上取消了私人房产。直到国家与国有单位的福利房持有压力越来越大,连维修费用都付不起的时候,“问题导向”开始倒逼中国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1980年4月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关于发展住房建设的重要讲话,提出“城镇居民可以购买房子,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旧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1981年1月16日由原城乡建设部设立了“中国房屋开发总公司”(后更名为“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并在全国投资设立多家“种子公司”,到九十年代初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到3000多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住房困难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