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再出发,风起好扬帆。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证券时报》推出“壮阔东方潮改革奋楫时”大型专栏,邀请政府部门官员、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献计献策,涓滴成流,汇聚成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磅礴大潮。
从战略层面梳理对美投资策略
证券时报记者:美国市场是中投重要的收益源,当前中美关系尤其贸易关系的复杂性是否会影响中投接下来的投资策略、方向、领域?
屠光绍:中美贸易争端将对中投业务产生一定影响。一是贸易摩擦给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较大不确定性,由此带来的市场波动性将给中投公司的组合带来一定波动。二是CFIUS监管审查的趋紧,投资保护主义上升,将使得中投公司对在美直接投资持更加谨慎态度。
中投公司作为长期机构投资者,坚持长期投资理念,发挥长期投资者对短期市场波动风险承担能力强的优势,获取非流动性溢价。我们的投资考核周期是10年,而不是短期收益。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研判难度大大增加。中投公司将继续积极研究应对,审慎开展各项投资管理活动。
证券时报记者:此前成立的中美制造业合作基金已有何进展?有哪些发展瓶颈和诉求?
屠光绍:中美制造业合作基金目标承诺投资额50亿美元,将投资于美国制造业、工业、消费、医疗等行业企业,通过开拓中国市场,促进中美经贸投资合作。未来,为配合双边基金运作和海外业务拓展,中投公司将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网络优势,进一步拓展内引外联投资新渠道,积极搭建跨进投资交流平台,同时调动公司控参股机构的资源,推动中投系统内的业务协作。
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希望这个产业合作基金实现双方的“利益绑定”,有助于减少跨境投资的阻力。另一方面,产业合作基金也可以实现优势互动,我们中美合作双方对于各自的国情和法律、产业、市场等都更了解,通过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提升投资效率。另外,产业合作基金还能起到一个撬动社会资金的作用,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吸引更多资金共投,将投资效益放大。
除了美国以外,我们也致力于逐步将“双边基金+合作峰会”的模式推广到英国、日本等更多发达国家,为我国争取更加有利的海外投资监管环境。
创新对外投资,拓展内引外联投资渠道
证券时报记者:当前,金融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大,您认为金融开放的实质是什么?应如何处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关系?
屠光绍:我国现在已经是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大国,但我国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互动还需要完善,形成良性互动。在“走出去”和“引进来”方面要考虑三个问题:一是要有清晰的战略定位和战略规划。其基础就是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都要与我国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统筹协调。二是需要有效的机制。在建立有效的机制方面,要建立并完善一些有利于促进对外投资与引进外资、“走出去”和“引进来”良性互动的机制和政策。三是要有有效的方式。实现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良性互动,在方式方面,中投公司的一个尝试就是建立双边基金。双边基金在国际上已有先例,但真正商业性的双边基金成功运作的还不多。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双边基金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对接,可以为丰富和完善跨境投资提供新的渠道和平台。
证券时报记者:十九大继续提出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中投公司是否也在酝酿一些新的变革?
屠光绍:2017年,中投公司在探索对外投资方式创新,拓展内引外联投资渠道方面做了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认真梳理并加强了已有双边基金管理。二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等外交活动,中美、中俄、中英、中法等双边对话,以及G20、B20等国际会议和论坛。三是上面提到的在多个国家不断探索设立新的双边基金,并逐步探索推广“双边基金+合作峰会”模式等。四是积极搭建跨境投资交流平台,举办了“一带一路”与跨境投资CEO峰会、第三届中俄企业咨询委员会、“美国州长走进中投”等活动,拓展了内引外联投资渠道。
未来,中投公司将坚持以对外投资战略规划作为引领,努力开拓新的投资渠道,不断探索新的投资模式,逐步完善投资管理机制和体系。我们将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创新对外合作模式:一是稳步加大另类资产和直接投资,形成以另类资产和直接投资为特色的投资模式。二是发挥背靠中国市场的优势,大力推进“中国因素”投资,充实既通晓国际市场、又了解中国市场的投资人才,深化与国内机构的交流合作,实现包括投资接受国或地区在内各方的合作共赢。三是积极探索新的投资方式,包括优化和新设多双边基金和平台基金,推进平台基金投资及Co-GP合作,搭建跨境双向投资合作平台。四是打造多维度的跨境投资生态网络,建立具有影响力的跨境投资交流平台,积极担当企业境外投资的国际顾问和联系人,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共同挖掘投资合作机遇。
证券时报记者:在金融加速开放背景下,中央汇金是否会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如何调整?
屠光绍: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有利于引入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技术和规则,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和稳健性。过去,中央汇金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作用,通过市场化方式退出了部分完成注资任务的非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同时推动部分证券公司进行了重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打造行业旗舰。未来,中央汇金将进一步发挥好国有金融资本投资运营平台作用,分类研究国有金融机构科学合理的持股比例,推动国有金融资本优化布局,实现国有金融资本保值增值。
以股权类资产为主体关注稳定收益及新兴产业
证券时报记者:外汇储备余额对中投的财务收益有怎样的影响?中投如何克服这种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
屠光绍:这实际上是个注资机制的问题。目前,中投公司境外投资规模超过2,500亿美元,与国家注资中用于境外投资的约1,590亿美元相比,增值超过900亿美元。一方面,一些稳定收益类的长期投资项目为公司持续提供稳定的现金回报,另一方面,公司也抓住有利窗口,实现项目部分退出或完全退出,锁定收益,回笼资金。目前,中投公司境外投资组合中约60%都是流动性较高的公开市场股票和债券,长期资产和直接投资比重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此外,中投公司也在考虑境外发债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证券时报记者:截至2016年末,另类资产投资在投资组合中占比超37%,未来是否会继续加大另类投资比例,中投接下来的投资的总布局是怎样的?
屠光绍:2017年中投公司继续加大了另类资产的投资比重。截至2017年12月31日,境外投资组合中另类资产占比升至39.3%,起到了良好的分散投资风险,获取长期稳定回报的效果。
作为长期财务投资者,我们以股权类资产为主体进行组合构建,并在各大类资产间分散风险。从产业角度看,新一轮的技术革新、产品创新、消费升级等正在全球不断催生新的行业和业态,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互联网等领域的发展方兴未艾,与创新相关的投资活动持续升温,蕴藏着很多潜在投资机会。同时,发达国家基础设施面临更新换代以支持其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相关领域的投资需求巨大。因此,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升级必然会为海外投资并购带来大量新的投资机会。
2018年,我们将继续注重从强周期行业转向稳定收益及新兴产业,同时着眼于能够促进投资目的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投资领域与项目,关注普惠性投资机会。具体而言,一是,根据资产配置策略,持续关注基础设施、地产等稳定收益类长期资产,以增加组合均衡度与稳定性。二是,继续关注与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的投资机会,既包括传统产能合作相关领域,也包括与经济转型与科技升级换代相关的投资机会。三是,关注新一轮技术革命给各领域和各行业带来的投资机会,近两年公司也在组建相关团队,加大对先进制造、TMT、健康养老、创新科技等相关行业的研究与追踪。
证券时报记者:中投在进行海外投资时对地域有何考量?
屠光绍:中投公司的投资决策以研究和资产配置为驱动,在投资区域上没有明显偏好。但中投公司是负责任的大型长期机构投资者,开展投资时会考虑投资接受国和区域的市场容量、营商环境、成熟程度等多重因素,其中我们特别关注投资接受国和区域能否提供一个公平、透明、稳定和可预期的投资与监管环境。目前,中投公司境外投资主要位于发达市场,在具备长期增长潜力的新兴经济体也有相当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