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再出发,风起好扬帆。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证券时报》推出“壮阔东方潮改革奋楫时”大型专栏,邀请政府部门官员、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献计献策,涓滴成流,汇聚成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磅礴大潮。
再造三个中投——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十年探路
证券时报记者:中投公司已走过10年的“中国版主权财富基金”投资之路,您能否对中投十年来的发展情况做一个简要总结?
屠光绍:2007年9月,为深化外汇管理和金融体制改革,中投公司应运而生。2017年,中投公司境外投资净收益率按美元计算为17.59%,创下了历史新高。截至2017年12月31日,境外投资组合自成立以来累计年化净收益率为5.94%(以美元计算),业绩基本处于国际同业机构中上水平。十余年来,中投公司从无到有、不断壮大,资产总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目前已超过9414亿美元,累计年化国有资本增值率为14.51%,相当于十年内再造了3个中投,实现了尽最大努力为国家创造财富的庄严承诺。
回顾中投公司第一个十年发展历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市场动荡的巨大考验,我们始终坚守十年业绩目标不动摇,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也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果。具体而言,一是基本建成了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投资平台,有效拓展了外汇资金运用渠道和方式,书写了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不平凡的创建史。
二是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完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直投项目,有力支持了国内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
三是探索形成了市场化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汇金模式”,创新发挥了“国有金融机构注资改制平台、国有金融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国有金融股权管理平台”三大平台作用,推动国有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
四是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投资管理体系,积累了一批重要国际合作伙伴,形成了一支专业能力较强、团结奋斗的员工队伍,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五是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直管企业管理制度体系,通过注资改制、重组上市,推动直管企业步入更好发展轨道。
证券时报记者:2015年以来,中投公司重塑内部管理架构,建立起“中投公司:中投国际+中投海外+中央汇金”的组织架构。最初重塑管理架构的考量是什么?目前这一架构的运行情况如何?
屠光绍:中投公司的组建宗旨是实现国家外汇资金多元化投资,在可接受风险范围内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以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
中投公司下设三个子公司,分别是中投国际有限责任公司(中投国际)、中投海外直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投海外)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央汇金)。中投国际开展公开市场股票和债券投资,对冲基金、多资产和房地产投资,泛行业私募(含私募信用)基金委托投资、跟投和少数股权财务投资。中投海外是中投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业务平台,开展直接投资和多双边及平台基金管理。
中央汇金根据国务院授权,对国有重点金融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以出资额为限代表国家依法对国有重点金融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利和履行出资人义务。中央汇金不开展商业性经营活动,不干预其控股的国有重点金融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中投国际和中投海外开展的境外业务与中央汇金开展的境内业务之间实行严格的“防火墙”措施。
证券时报记者:经历了10年的海外投资摸索,您认为中国版的主权财富基金与其他国家的相比,有哪些方面的优势?有哪些方面需要继续改进?
屠光绍:世界各个国家设立的主权财富基金类别很多,目的各有不同,因此难有一个最佳实践的模板。根据《圣地亚哥原则》,主权财富基金本身具有异质性,有着不同的宗旨和使命,适用法律、体制和治理结构也不尽相同,投资策略也各有特点:有的是财政稳定型基金;有的是储蓄型基金;有的是储备投资公司;有的是开发投资基金;还有些是储备型养老金。
一国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方向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运作模式,努力完成好自己被国家赋予的使命。中投公司的独特优势不仅在于品牌信誉、长期视角、资金实力、投资经验、网络资源,自身可靠等优势,更在于我们要利用好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背靠中国市场,从“中国视角”深度挖掘投资机会,与投资伙伴和被投企业一同实现价值提升。
证券时报记者:中投十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投资业绩,您认为这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国际资本运作有何可供借鉴的经验?
屠光绍:十年来,国际金融市场持续震荡,中投公司在拓展境外投资业务中,积极探索、不断磨砺,建立了由三个层次的制度体系、三级流程的管理体系、“三道防线”的组织架构共同构成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活动覆盖所有部门和岗位,贯穿投前、投中、投后各个阶段,涉及投资总组合、资产大类、投资策略/子策略等各个层级。
十年来,公司高度重视增进国际社会的理解认同,积极阐述财务投资理念,促进国际资本和投资的自由、开放和有序流动。公司始终秉承审慎、专业态度,不断提升公司作为负责任的全球机构投资者、有价值的合作伙伴的国际形象,用切实行动树立了中国投资者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良好形象。
接轨国际——生于改革,活于开放
证券时报记者: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投作为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在跨境投资和境外资本运作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您如何看待中投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屠光绍:中投公司的诞生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十年多发展壮大更是彰显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从改革方面来看,中投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史和创新史,从无到有基本建成了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投资平台。从开放方面来说,组建中投公司是中国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大举措,是展示中国企业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全新窗口。
十余年来,中投公司与国内外各类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和对话,为中投公司的投资能力建设和业务拓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一是积极参与高端外交和多双边对话活动,参与制定了全球主权财富基金国际规则,促进国际资本和投资的自由、开放和有序流动。二是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投资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项目。三是积累了包括外部管理人、商业伙伴、交易对手、同业机构、外国政府与监管机构等在内的国际合作网络与资源。四是发挥中国因素的比较优势和大型机构的引领作用,助力国内行业企业与境外机构沟通、嫁接投资合作,充当内引外联的交易撮合者角色。
证券时报记者:“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对外开放和投资的重要战略,中投是怎样抓住这个机遇的,在这方面有怎样的布局?
屠光绍:一直以来,中投公司积极搜寻“一带一路”建设中涌现的巨大投资机遇,锁定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积极对接“中国元素”,通过国际化、商业化、专业化运作,投资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项目,有效践行了“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截至目前,中投公司“一带一路”相关项目实际投资已超过220亿美元。
未来,中投公司将在坚持财务投资者定位、追求合理投资回报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投资平台和组合优势,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相关发展战略,积极发挥金融资本的纽带与支持功能,努力将自身的资金实力和投资经验与实业企业的行业优势和管理经验相结合,携手国内外伙伴机构一起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园区、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各领域投资合作,力争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实业、资本产融结合的跨境投资之路。
证券时报记者:中投公司作为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参与“一带一路”有哪些优势?
屠光绍:中投公司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一是资金优势,截至2017年底,中投资产规模超过9414亿美元,位列全球主权财富基金前列,财务状况较为稳健,资金运作空间大。同时,中投公司是长期投资者,追求长期收益,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长期性特征相适应。二是平台优势,中投是国家外汇资金多元化投资平台和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平台,在国际投资领域和我国金融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三是网络优势,十年来,中投在境外积累了一大批重要合作伙伴,投资了全球上千家企业。境内通过中央汇金控参股17家大型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中投有条件也有能力当好国内外市场间的桥梁,发挥好资源挖掘和整合联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