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再出发,风起好扬帆。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证券时报》推出“壮阔东方潮改革奋楫时”大型专栏,邀请政府部门官员、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献计献策,涓滴成流,汇聚成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磅礴大潮。
1992—2001年是对外开放的深化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开放面临极其复杂的外部环境,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亚洲金融危机等。在此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开启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篇章。一是利用外资跃上新台阶,着力打造全方位开放格局,不断丰富特殊经济区体系,基本建立了以产业导向为特点的外商投资政策体系;二是实行汇率并轨与经常项目可兑换;三是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2002—2012年是规则化开放阶段。2001年12月,经过长达15年谈判,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此后,中国落实“入世”承诺,以大开放促大改革,按照“入世”承诺和世贸组织规则修订了2300多项法律法规,清理了数十万份政府相关文件,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增强了我国对全球投资的吸引力,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均迅速发展,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跨境投资大国地位得以初步形成。此外,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市场开放是这一阶段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人民币国际化就此起航。
2013年至今,中国迈入大国开放阶段。经过40年开放,中国在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中已名列前茅,成为世界前三位的外商投资东道国和来源国。在此阶段,中国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引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覆盖亚欧60个国家,40多亿人口,市场潜力巨大。此外,中国积极推动由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转变,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
对外开放的经验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开放,就会“死路一条”,但从各国的实践看,并不是“一开就灵”,对外开放本身不是万灵药,必须要有合适的战略与得力的举措。总结中国对外开放的经验,不仅能指导我国在未来少走弯路,也有利于其它国家借鉴。
一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在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对经济全球化是大趋势的准确判断和对外开放是时代要求的深刻认识,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作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开放发展成为指导未来长期发展的重大理念。
二是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制定对外开放战略。实施以“出口创汇”为核心目标的对外开放战略,关键在于将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其中一个政策重点是吸引出口型外商直接投资;另一个政策重点是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
三是顺应国内外形势变化,与时俱进地调整开放重点与策略。涉外经济体制从早期“摸着石头过河”发展到对标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从学习、引进、适应国际经贸规则到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引领国际规则制定。
四是防范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对外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一国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冲击国内产业与市场、冲击金融稳定,导致资金、人才外流。因此,要树立底线思维,防范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中国对外开放之所以能够成功,另一个原因在于从开放伊始就注重兴开放之利、避开放之害。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制定开放战略,确保对外开放有利于国家战略实施;渐进式开放,不断增强管理风险能力,按照管理风险能力渐进扩大和深化开放,稳步推进金融开放,防范金融风险。
制定对外开放战略,要适应国内发展要求,服务发展战略目标,也要准确判断国际环境新机遇、新挑战,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展望未来,国际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蕴含新机遇和新挑战;国内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开放提出了新要求;对外经济关系加速调整,参与国际竞争有了新条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与时俱进地调整对外开放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