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再出发,风起好扬帆。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证券时报》推出“壮阔东方潮改革奋楫时”大型专栏,邀请政府部门官员、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献计献策,涓滴成流,汇聚成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磅礴大潮。
隆国强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打开封闭多年的国门,开启了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历史进程。经过40年不断扩大开放,中国从经济全球化的旁观者变身为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深刻的调整,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加,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着深刻变化,必须深入分析、准确研判时代特征和变化趋势,才能把握机遇,趋利避害。
对外开放回顾
中国对外开放采取的是渐进式推进战略,经历了从试水到自觉的历程。在不同阶段,决策者审时度势,深入分析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不断调整开放战略,持续推进扩大开放,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1979年中美建交为中国对外开放提供了可能。但从长期的封闭式发展转向对外开放,需要突破思想认识、体制机制和既得利益等多方面的束缚。因此,早期的开放是一种自我突围,从封闭走到今天,中国对外开放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1978—1991年是对外开放的启动阶段。这一阶段首先要解决的是要突破长期形成的思想认识的藩篱,经过一系列考察和研讨,最终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将对外开放作为长期基本国策。在此期间,国家以经济特区为突破口,打造吸引外商投资的环境,建立与完善外资法律,为推进对外开放保驾护航。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外汇十分紧张,因此实现出口创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来一补”因此成为开放早期实现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重要方式,并注重吸引出口型外商投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同时,推进外贸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本土企业出口创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