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再出发,风起好扬帆。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证券时报》推出“壮阔东方潮改革奋楫时”大型专栏,邀请政府部门官员、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献计献策,涓滴成流,汇聚成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磅礴大潮。

第40期程实:中国金融——全体系改革开放的棋眼

程实,经济学博士,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主管及董事总经理。研究领域覆盖全球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程实博士同时担任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以及FT、彭博、路透、财新等境内外一流财经媒体的专栏作家。

第40期 程实:中国金融——全体系改革开放的棋眼

程实,经济学博士,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主管及董事总经理。研究领域覆盖全球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程实博士同时担任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以及FT、彭博、路透、财新等境内外一流财经媒体的专栏作家。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 程实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 。在宏大的中国改革开放坐标系上,2018年或是比肩1978年的新起点。我们认为,新一轮中国“全体系改革开放”更具体系性、协同性,而金融更将作为棋眼,一方面发挥支持乡村振兴和高端制造的关键作用,并作为服务业改革的核心,另一方面成为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和主权信用输出的重要抓手,并引领“全面开放新格局”。未来的金融改革将处理好促发展和防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金融监管的协调性、权威性、有效性会大幅增强;金融开放将在倒逼国内改革、解决开放不充分问题、获取全面市场经济地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而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经济整体转型的需要。在内、外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理解当下金融改革开放需要把握方向与步调、总量与结构、预期与现实、内部与外部这四对关系。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进程不会倒退,短期考虑不会削弱长期定力。

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新的历史起点。在宏大的中国改革开放坐标系上,2018年不仅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将是比肩1978年的改革开放新起点。过去四十年,改革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开放则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源。如今,在更加广阔的纵深下,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正在涌动:改革将从释放红利转向创造红利,平滑、保护并加快增长动力机制转换,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借力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提振全要素生产率;从增量调整转向结构调整,顶层设计和底线思维并重,着力解决结构失衡、两极分化、利益藩篱、阶层固化等复杂问题。开放将从较低层次转向更高层次,稳步完成资本项目开放、进一步扩大进口、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从商品输出转向信用输出,加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为全球提供与自身经济体量相称的国际信用;从被动跟随转向主动引领,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成为全球公共产品最重要的提供者之一。近一年来,围绕上述发力点,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总体框架已经逐步构建起来。以此为基础,更多超预期的、实操性的具体措施有望陆续推出,不仅将在短期提振市场信心,更将为下一个四十年的高质量发展打开战略空间。

金融是中国全体系改革开放的棋眼。从全球看中国,在主要经济体的新时代竞跑中,欧洲以劳动力市场改革进行“单兵突进”,美国以加息、税改构建“双足模式”。相比而言,中国的新一轮改革开放更具体系性、协同性,有望构建起齐头并进、相互支撑的“全体系改革开放”。从历史看现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呈现出明显的“三步走”:改革开始于计划向市场转轨中的摸着石头过河,既没有实施“休克疗法”,又没有被动“等、靠、要”,在物质基础逐步丰富、劳动力得到解放的基础上,从农村改革开始,再扩展到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与转型;开放的大门也是越开越大,从本世纪初开始步伐明显加快,其整体脉络可以梳理为从贸易开放到金融开放,再到获得全面市场经济地位。目前,改革和开放第一步、第二步都已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其关键标志包括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民营经济崛起与国企改革、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民币成功加入SDR货币篮子等。在新时代的全体系改革开放中,中国金融将作为棋眼:一方面,金融将发挥支持乡村振兴和高端制造的关键作用,并作为服务业改革的核心;另一方面,金融将成为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和主权信用输出的重要抓手,并引领“全面开放新格局”。在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金融对于中国经济的战略意义和全局地位进一步凸显:中国金融将发挥好配置资源的作用,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体”建设相匹配,并着眼于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系统性地修复定价扭曲,落实“金融的天职,金融的宗旨”;中国金融将切实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保障风险可控,有效利用、保护改革开放以来靠辛勤劳动所积累的国民财富,消除金融体系内的资金空转,引导资本脱离过剩产业,流向实体经济的新兴领域,有效降低地方隐性债务,体现出“为实体经济服务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