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再出发,风起好扬帆。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证券时报》推出“壮阔东方潮改革奋楫时”大型专栏,邀请政府部门官员、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献计献策,涓滴成流,汇聚成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磅礴大潮。
中国经济在过去40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GDP从1978年的大约370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了今天的约8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最突出的变化,当属我们的经济很大程度上已经市场化了。但大家也必须承认一点,就是在我们的市场经济当中,政府依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尤其重要。
我国目前的体制架构,大约成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一系列改革。而那个时候的改革又和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以及改革导致的主要问题有关。
在经济学家看来,政府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影响是两方面的,它的好处之一就是在过去,特别是在经济面临外部冲击的时候,我们能很快渡过困难。但它也带来很多方面的弊端,最值得关注的后果就是所谓的资源或资本错配。
尽管今天我们的就业创造主要来自于非国有企业部门,对GDP的贡献大部分也是来自非国有企业,但是金融资本以及银行信贷还是主要流向了大型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项目,导致很多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不能获得平等的金融支持。资本错配的另一个后果是,我们国内很多资产价格被非常严重地高估。
如果你到亚洲地区,到新加坡、香港,你会发现很多资产比国内更便宜。什么原因呢?我想是资本错配的表现和后果。因为资本不能自由地跨境流动,导致资金留在了国内,冲高了资产价格。如果开放跨境资本流动,我相信,国内资产价格会受到非常大的冲击,尤其是房地产价格,这会给政府带来很大的挑战。大家抱怨钱出不去,但如果钱出去,就会在汇率和资产价格之间造成非常大的压力。对于政府来说,是保护汇率还是保护其他,会出现一个非常艰难的抉择。这个问题如果长期不解决,未来就会越来越难解决。
那么,我们的这个体制是怎么来的?这需要我们弄清楚上世纪90年代的改革是针对什么而进行的,因为我们的改革方案从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提到议事日程的。上世纪90年代的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产生于80年代改革遗留的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核心是通货膨胀。这个问题困扰了1978年之后至少15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