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再出发,风起好扬帆。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证券时报》推出“壮阔东方潮改革奋楫时”大型专栏,邀请政府部门官员、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献计献策,涓滴成流,汇聚成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磅礴大潮。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 潘建成
近年来,我国新兴经济景气指数不断提高,今年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42.8,比去年四季度上升4.9点,比去年同期上升2.2点,比全部工业高10.4点。一季度,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增长15.2%,工业机器人增长29.6%,新能源汽车增长139.4%,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增长。
新兴经济景气不断提升的背后是研发投入的持续较快增长。从2014年开始,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已超过2%,被国际创新研究领域视为一个国家进入创新活跃期的时间窗口。近年来该项比重保持持续上升态势,由2014年的2.02%上升至2017年的2.12%,超过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年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75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从研发投入的角度看,我国已初步跨入创新型国家的门槛,而在排名全球第二的经济规模里,新动能对经济的贡献依然是偏低的。根据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初步测算,2016年 “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增加值约相当于GDP的15.3%。换句话说,接近85%的经济增长动能依然是传统的。
事实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而“三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创新的结果。两者的关联,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创新的投入与产出效率。目前我国的创新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而同口径计算的“三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欧盟15国平均水平比有多大差距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各地过度关注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不排除出现不顾成效地将大量资金投入运动式创新活动中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