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9-12 16:46
投资者_1696747940000:董秘你好,贵司毛利率与行业内光威复材、中简科技对比为什么差距如此大,公司生产的全是低端产品吗,高端产品有那些,半年报营收及毛利率各是多少。
中复神鹰:您好,感谢您对公司的关注!中复神鹰作为全球碳纤维规格型号覆盖最广泛的企业之一,公司长期深耕民品应用领域,并不断完善超高强、超高模、超高强高模等高端碳纤维产品结构,实现从T700级至T1100级、M35X级至M60J级的全系列布局。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2亿元,归母净利润1,192.98万元,综合毛利率15.31%。3K丝等小丝束产品销量同比增长77%,高强高模系列产品销量同比增长53%,T800级及以上碳纤维与M级碳纤维销量稳步增长,上述产品毛利率相对较高。单二季度,公司营业收入5.20亿元,同比增长83.15%;归母净利润5,715.86万元,同比增长439.98%;综合毛利率同比提升4.27个百分点。
-
2025-09-12 16:38
投资者_1631520648000:你好,PEEK材料需要用到我们的产品吗?
中复神鹰:您好,感谢您的关注!在碳纤维热塑领域应用的布局上,公司已率先开展一系列针对性研究工作,并成功自主开发出适用于热塑PEEK(聚醚醚酮)的产品。目前已完成市场验证并形成一定销量,实现了技术成果向实际产能的转化。在此基础上,公司正进一步推广产品应用。
-
2025-08-25 17:51
投资者_1686300011000:你好,董秘!请问:神鹰上海公司作为服务国产大飞机项目的核心材料基地,在为中国商飞提供高性能航空碳纤维预浸料的产品研发和材料验证方面,是否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复神鹰:您好,感谢您的关注!神鹰上海2022年启动碳纤维应用研发与制造项目,并通过航空碳纤维复合材料树脂研究平台、碳纤维及复合材料评价检测平台以及干纤维等中间材开发和应用研究平台,持续围绕航空预浸料工艺技术提升等开展研究,积极配合商飞进行大飞机项目应用研究,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T800级航空预浸料已成功通过商飞PCD预批准。同时,公司与商飞开展合作,提供手铺、铺丝、铺带预浸料等产品,推进材料预鉴定及部分应用验证工作,整体进展顺利。未来,神鹰上海将始终坚守大飞机主业,聚焦服务航空产业。
-
2025-08-25 17:44
投资者_1686300011000:董秘,你好!请问:公司的T1100、M46X等高性能碳纤维产品,是否已开始在高壁垒领域为公司的营收贡献增量?此外,第四代产线的3万吨神鹰连云港基地,预计什么时候能够试产、投产?谢谢!
中复神鹰:您好,感谢您的关注!公司专注于高性能碳纤维创新研究,持续打造高端产品序列,其中T1100级超高强SYT70、超高强高模SYM46X碳纤维在航空航天、高端体育休闲领域已实现批量使用。公司在建的连云港基地可柔性生产T700级、T800级、T1000级、T1100级、高性能48K大丝束等各类型碳纤维,目前在按照前期规划有序推进中。同时,公司也会时刻关注市场供需变化,科学合理地规划投产计划,做到产能升级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
-
2025-07-18 14:31
投资者_1631520648000:你好,有业绩预增预亏公告吗?
中复神鹰:尊敬的投资者,您好!公司半年度业绩情况请关注公司拟于2025年8月28日披露的中期报告,公司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谢谢!
-
2025-06-20 09:31
投资者_1631520648000:您好,董秘。请问公司业绩预计何时见底?我们在行业内地位如何?
中复神鹰:您好。感谢您的关注!中复神鹰坚持聚焦碳纤维技术攻坚与产业链生态构建,在破解碳纤维领域“卡脖子”难题的同时,公司凭借核心技术自主化、万吨产能规模化以及聚丙烯腈碳纤维可商品化产品的全覆盖,有力地推动国产碳纤维做大做强,助力公司技术水平和产能规模位居全球领先地位。公司始终把成本管理作为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并在充分发挥西宁公司万吨产能规模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过程控制与管理,提升生产效率,2024年实现全年碳纤维生产成本同比2023年全年下降约5.5%。目前碳纤维行业价格趋于稳定,未来公司将通过提升经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持续提高纤维的工艺稳定性及与国际一流企业对标应用的服务能力等工作提质增效,在不断放大自身竞争优势的同时,公司业绩将持续改善。
-
2025-06-20 09:31
投资者_1712664056000:公司年报‘研发人员情况’中,研发人员薪酬合计为5,200.76万元,而第228页‘研发费用’明细中‘人工费’为37,431,022.03元,请问研发费用明细中的人工费与研发人员情况中的研发人员薪酬有什么不同?
中复神鹰:您好。感谢您的关注!‘研发费用’明细中‘人工费’系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将研发人员薪酬以其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工时比例为基础进行归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