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正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为了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汇聚资本市场正能量,证券时报日前正式启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大型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由本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伟领衔,拟走进100家表现卓越的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高管面对面,深入探访中国资本市场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好公司、好企业家、好故事。

第105期视源股份:应收账款为零!全世界每3台电视,就有1台用视源设计的主板

从一处废旧的老厂房创业起家,视源股份短短几年便做到了全球液晶显示主控板卡的细分领域龙头,截至2018年底全球市占率超过35%。可以说,全世界平均每3台电视就有1台使用的是视源股份设计的主板。

第105期

视源股份:应收账款为零!全世界每3台电视,就有1台用视源设计的主板

从一处废旧的老厂房创业起家,视源股份短短几年便做到了全球液晶显示主控板卡的细分领域龙头,截至2018年底全球市占率超过35%。可以说,全世界平均每3台电视就有1台使用的是视源股份设计的主板。

教育平板开启“二次腾飞”

周一:公司从电视主板起家,第二步好像是向教育类交互智能平板领域转型?

刘丹凤:是的,在2008年的时候,创始团队已经意识到依赖单一产品的风险,当时团队也都还很年轻,电视主板眼看也会遇到天花板,我们就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讨论下一步怎么走。

当时的思路是,如果往主板的上游元器件上做,路可能会越走越窄;下游的应用市场空间虽然很大,但如果我们做起电视,就会直接和自己的客户竞争。最后想到了一条路径,我们不做大众消费类的电视产品,而是一些垂直类的应用场景,比如会议显示终端系统,替代传统的投影仪。但后来做着做着,一不小心就敲开了教育市场的大门,可以说是“歪打正着”。

当时我们的销售在满世界地寻找客户,偶然间接触到一个教育局的招标项目,刚好就中了一个标,大概几百台平板产品,这让销售很兴奋,发现教育这个市场是很不错的。会议市场如果一台台地卖很艰难,而教育市场主要都是招投标,市场和订单都比较集中。于是销售转变策略,将精力主要投放在教育行业。

另一方面,政策的推动也是很大的因素,当时十二五规划刚推出,要求重点加大教育信息化上的投入,各地教育局也在陆续执行采购,我们的教育业务seewo也迎来了政策的春风,早期几乎每年都是100%以上的翻倍增长。

周一:公司seewo产品也做到了全国第一,还有哪些竞争对手?竞争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刘丹凤:根据奥维云网的报告,seewo大概从2012年开始就保持了市场第一的位置,并持续了七年位居市场第一,截至2018年底全国市场份额也达到36%。这个行业中有做同类产品的企业,当然也有一些做传统投影仪的企业。

市场竞争上,价格是一方面,当然还有很大程度在于产品的功能和可靠性上。我们的产品包括智慧黑板、电子白板、录播系统、学生终端等一系列,基本全面覆盖所有教育信息化应用工具,除了常规的信息化教学,还有课后的辅导以及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整个过程都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也能协助老师更好优化教学方案。

目前来看,全国已经有超过130万间教室使用seewo产品,包括硬件和软件。我们在软件方面也进行了创新,传统的PPT等软件更偏向于商务应用,我们针对教学做了许多的优化改进,不断地解决教师授课的痛点。

微信图片_20190908145032

seewo教育场景

新业务接连开花

周一:除了seewo,公司第三块业务MAXHUB会议系统好像近两年也增长比较快?

刘丹凤:是的,我们2017年才正式推出高效会议平台的品牌MAXHUB。其实早在教育类交互智能平板之前,我们就曾经想进军会议市场,但当时的市场环境做起来还比较难。到了2016年,我们单独成立了团队来研发MAXHUB,这个时候的市场需求已经比较旺盛了,再加上市场渠道已经理顺,产品发布后这两年的增长比较快。根据奥维云网的报告,MAXHUB2017、2018年连续两年在国内排名首位,市占率大概在25%。

微信图片_20190908145036

周一:公司这几块业务,未来哪一块的增长会相对更快一些?

刘丹凤:我认为首先可能是MAXHUB,目前的体量还不大,去年的营收是6亿多元,目前还处于培育用户认知的阶段。其次可能是白电主板,随着家电产品的智能化,家电主板也需要更新和升级,我们想抓住这个机会,因为白电主板的市场空间比电视还要大。目前公司已经投入了近百来人在白电板块,但是这个市场要做好难度也不小,大的白电厂商对上游供应商的要求会比较苛刻。

周一:最近几年公司一直保持40%-50%的增速,未来保持增长的挑战在什么地方?

刘丹凤:挑战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场本身,就是我们的产品能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我们所选的方向,能不能在市场上面赢得竞争,能不能站得住脚。第二是我们整个团队的能力能不能跟得上整个企业的发展,不管是管理团队,还是全体员工,我觉得主要就是这两方面的挑战。

周一:公司在技术上如何构建自己的“护城河”?

刘丹凤:第一点是在研发上,我们从2014年成立了中央研究院,他们主要针对的是未来3到5年的一些新的前沿技术,中央研究院有一百多号人,以博士为主;除此之外,各个业务部门也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主要研发正在卖的产品,规划下一代的产品。

第二点是在管理上。如今在电子行业,很难说能做到一个别人完全做不出来的产品,我们无非是在一些应用上做创新,而且要做得比别人快。所以我们不断地在我们内部改革,能够让我们整个运营更有效率、更快。

管理集体决策

周一:您刚才也提到公司最近新招了400多个大学生,这么大规模的招聘,公司是打算在哪项业务上加大投入呢?

刘丹凤:每项业务都有,从人员分配上,液晶显示主控板卡业务作为公司基础业务,一般会作为培训的摇篮,让大部分的新人进来学习。但相应地,我们会将一些有经验的员工置换出来,投入到新业务上。在教育业务和会议业务上,因为持续增长的速度还比较快,对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包括未来还会有一些孵化的新项目、新业务,这些都需要人才的加入。

周一:公司的员工包括管理层也都很年轻,据说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9岁,这么年轻的一个团队,管理上有什么特点吗?

刘丹凤:最近我们刚刚入职了一批400多人的大学生,可能把平均年龄拉的更低了一些。在管理岗位上,我们大多数也是以80后为主,甚至部分岗位已经有90后来担当。

要说管理上的特点,任期制度算是一个,公司的董事长、CEO都是有任期的,一般是三至五年1个任期。但我们和许多企业不同的是,如果做得好,可以提前从岗位退下来,如果做得不好才需要做满5年。

周一:好像和绝大部分企业是相反的?

刘丹凤:对,因为在我们这里,董事长、CEO这些管理岗位并不代表拥有特权,所以没有谁会特别贪恋董事长或CEO的岗位,在这个位置上只有对应的责任和使命。大家都希望能在任上尽快把企业这一阶段的的目标早点完成,早点让新人上,他们能让这个企业做得更好。

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基本都是集体决策,不会过度倾向于董事长、CEO或者某个人的意见。甚至在某些事项上,比如对外投资,公司的财务总监、董秘、首席风控官和法务总监四个人是有一票否决权的,因为他们都是对应领域的专家,董事长、CEO反而没有这项权利。所以我们是集体决策,相信专家的判断。

周一:这种治理机制还比较少见,包括公司前几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也比较平均,好像没有一家独大的情况,这是怎样形成的?

刘丹凤:这种股权结构是从企业初创阶段就形成的。因为起家的时候,手头上并没有很多的资源,我们靠的只有大家的脑力,靠大家的创新一起把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