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逸石化(000703)前身萧山针织厂,原本是为了解决“上山下乡”青年的插队劳动。不过,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在这群知识青年热血奋战的土地上,如今已成长出了一颗石化化纤行业的参天大树。目前,公司已率先在同类企业中实现“涤纶+锦纶”双产业战略布局。
比如,本地的企业阿里云,是恒逸石化的重点合作对象;浙大中控,也是我们的合作伙伴;硬件方面,恒逸石化与北京自动化控制进行长期合作;西门子也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帮公司做智能制造的规划、统筹;软件方面,恒逸石化引进一些管理顾问公司,从而优化公司的采购、销售和流程管理。
数据采集过来不会用,就是一个死东西,不能转换成财富。如果能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然后又适当的去挖掘、利用,去发现其中的机会,或者去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那就有价值了。比如说高能耗问题。过去是凭经验去发现,现在凭数据去发现,可能效果更好。
恒逸石化与阿里云的合作,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两个试点项目,能源的消耗平均能够下降3%以上。对于恒逸石化来说,如果能够全部推广的话,节约可以按亿来计算,因为恒逸石化的规模大,所以这是一个机会。
所以说,高质量发展,就是运用新的技术,新的理念,用科技创新的投入,来实现一个高质量的发展。
高峰:在环保投入方面,恒逸石化下了哪些工夫,是怎么倡导和践行社会责任的?
邱建林:对于环保这个概念,我们是这样理解的,生产商品总归要使用能源,一旦使用能源,避免不了要向大气或者水体,排放不同比例的物质。现在的环境工程技术进步很快,如果主观上能够足够重视,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作为一个公众企业,恒逸石化首先要做的是,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这是底线。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60分必须要考到。实际上,环境保护做好了,不完全是增加企业成本的概念,可能也是节约成本的概念。
比如说,排放减少了,能源也就少用了。像尾气的回收,像废水的循环利用,恒逸石化的PTA工厂,在10年前引进美国技术的时候,那时候生产1吨PTA,大概要12吨水,现在降到3吨水;生产一吨PTA,早期的技术,大概要消耗900公斤高压蒸汽,但是现在能降到400多公斤。
比如说,以前每生产1吨PTA,需要170—200度电。2002年,恒逸石化要引进美国技术,现在我们自己开发技术,第二代技术,每生产1吨PTA我们只要20度电。正在建设的第四个工厂,以后的外购电将是零,为什么?回收利用自身产出的尾气,生产内循环,进入到压缩机再发电,就可以做到自循平衡。
所以说,以前谈环境保护,只有投入没有收益,特别像化工行业。实际上,投入的回报是双向的,不管有没有,必须要守住这个底线。
环保,不仅仅是一个法律概念,也是个道德概念。凭什么你赚钱了,却让别人去帮你承担不良的成本。从这个层面来讲,也应该尽可能把它做好。但是,一个企业也不能说满话,因为毕竟有几十家工厂,一年有365天,而且是7*24小时,上万人在参与生产,哪个环节出现一个小的失误,或者环保设备的运转不达标,都有可能引起环保事件。所以,很难说满话,只能做到尽可能的去避免这些管理上的漏洞。
新技术赐予传统制造业福音
高峰:刚才你提到恒逸石化与阿里的合作,这让我想到马云提出的“新制造”。在阿里的数字化改造中,样本案例也有恒逸石化。想请你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的合作情况,合作的前后有什么不同?新制造和智能制造有什么不同?
邱建林:我觉得,智能制造是新制造的一种体现形式。智能制造就是一种新制造,传统制造就是凭经验制造,智能制造不是用人的经验,而是用数据说话。
恒逸石化与阿里的合作,第一阶段签了三年的合作,从2017年开始,现在整个合作还在运行过程中,但已经感觉到的一些收获。
生产由“制造” 向“智造”的转型,良品率及生产效率有效提升,2017年综合成本下降2.9亿元
第一个切入点是节能,他们不跟你谈节能原理,只告诉你用这个参数去做,一定是比原来好。这就是大数据基于它的算法技术得出的结论;
第二个切入点就是物耗。他们根据恒逸石化海量的历史生产数据,通过它的算法技术,来优化工艺参数,从而降低物耗。
比如说,生产1吨化纤,用传统的经验,大概需要860公斤的PTA,340公斤的MEG,才能生产1吨化纤。不过,通过它的优化工艺,稳定溶体和质量,可以提高下游纺丝产品的附加值。比如说提高一个百分点,恒逸石化有几百万吨产能,按照10元/吨估算,就有几千万的收益了。这是在不增加任何成本的情况,只是换一种工艺的参数。
比如说物耗的下降,物耗是一个双向的,消耗多了,废水的处理成本就高,它到哪儿去,要么到大气去了,要么到废水里去了。这不仅是浪费,还要支出去处理。像乙二醇,7000多元/吨;PTA,8000元/吨,每吨节约一公斤,就节约了8元,我们如果按500万吨的消耗,又是一个很大的数字。通过这些点点滴滴,我们尝到了一些甜头。
当然,其他领域在不断优化。比如,现在我们线上销售基本上占了90%,好处是什么呢?过去线下销售的时候,卖归卖,支付归支付,物流归物流,储运归储运。现在都是闭环,只要在恒逸石化的APP上下单,客户的支付、物流也完成了,不用再委托别人了,我们都帮客户弄好。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赐予传统工业制造的一个福音。
国内一个恒逸 国外一个恒逸
高峰:恒逸石化的文莱PMB项目进展情况怎样?在这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有哪些很深刻的印象?
邱建林:文莱项目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很感谢国家各个部门对恒逸石化的大力支持。
文莱PMB项目的整个报批过程,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外交部等部门,都给予了恒逸石化非常大的帮助。比方说,在项目的增发融资过程中,外交部帮我们跟证监会协调;项目贷款,外交部也积极参与协调。
与此同时,文莱政府也高度重视,文莱总统苏丹在两次访华过程中,都强调这个项目的合作重要性,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从现任总书记到上一届的委员长,都反复强调对文莱PMB项目的支持。
文莱政府还专门就文莱PMB项目成立了指导委员会。文莱PMB项目,文莱国家财政部持有30%股份。现在,文莱的能源部长、发展部长、国防部长、财政部长、内政部长,是该项目指导委员会的成员。所以,文莱PMB项目建设进度非常顺利,按计划推进。
稍微与国内有一点不同的是,在国内,大型项目比较注重前置的审批,海外的项目,主要通过第三方的监督,而且是全过程的监督,包括环保、安全、卫生等等,工程质量、技术方案,不需要企业花钱,都是文莱政府花钱,他们请第三方来监督。
几年下来,有上万人在文莱PMB项目的工地上,但是从开始到现在,文莱PMB项目做到了大型的安全生产事故为零。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欧美的一些施工理念,这次也学习了一次。
高峰:文莱PMB项目建成以后,对恒逸石化有何影响?
邱建林:意义重大!现在,不但是文莱PMB项目一期工程在顺利推进,我们已经在着手二期的规划了。
首先,随着文莱PMB项目一期工程的建成投产,将意味着恒逸石化整个产业链流程,打通了最后一公里。这对恒逸石化的国内生产基地中下游原料的安全供应,有着重大的意义的。
其次,随着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特别是对外汇管制的放松,外汇汇率市场化的运行,汇率的波动越来越大。如果配置的资产100%是人民币资产,企业又必须有原料要进口,也意味着要承担美元的债务。这样的话,在汇率波动当中,会对企业造成一种不可控的损失。但是,如果在海外有业务,又有资产配置,就可以对冲一些由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的风险。
另外,从国家的产业来讲,国内石油将近70%靠进口,今后进口比例估计还会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获得一个安全的原油原料供应,意味着恒逸石化的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文莱是一个油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这也是我们当时选择文莱的一个建厂的原因。
高峰:文莱项目完成以后,恒逸石化还有没有类似的布局?
邱建林:文莱PMB项目是由于规模比较大,所以比较受市场关注。其实,恒逸石化在国内的布局,一直都没有停过。
可以说,未来10年恒逸石化在国内的框架,都已经规划做好了,只待落地、执行就好了。
从产业布局来说,恒逸石化是国内和国外协调发展,上下游协调发展,这也是恒逸石化的主战略。所以,文莱PMB项目的投产后,将形成海外一个恒逸,国内一个恒逸。
产业布局有时需要逆向思维
高峰:今年以来,从PTA到聚酯,可以说是化纤产业链全面升温。恒逸对此有什么感受?你对这个市场是怎么看的?
邱建林:实际上,不论是化纤,还是PTA,都与国计民生贴得非常近。可以将它们比喻成工业领域的大米和小麦。它是一个比较刚性的需求,市场波动是常态。
随着供需结构不断的变化,千千万万个参与市场竞争的人,都有不同的选择,从而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果。像8月份的PTA暴涨,9月下旬的回调,都是很正常的。
作为企业,在趋势正确的情况下练内功,最终一定要有规模。化纤行业的特点,如果没有产能规模,机会跟你也没关系。同时,还要量力而行。如果在别人好的时候再去投,一定来不及了,实际上长周期的化纤行业投资,有时需要一些逆周期思维,在大家都不太看好的时候去投,反而是安全的。在大家都莺歌燕舞的时候,就要理性一点。
实际上,价格由很多元素构成,但其中的核心元素是供需结构、供需关系。不要去跟趋势对抗,去跟趋势对抗,企业能有多大的能力,最终的结果会很惨。
高峰:在PTA、聚酯、化纤的繁荣背景下,恒逸也在加大对下游行业的并购,同时近期重组也过会了,将近45亿去收购三家聚酯化纤公司,这个布局怎么理解?
邱建林:上游产品的最终出口是变成现金,要把商品变成现金流,做到长丝这一环节,比较合适。再往下走,其实就是服装面料等。在服装面料领域,要做到恒逸石化现在的规模,估计需要的工人将近千万,这显然不现实。而且,服装面料企业的门槛很低,竞争度也高,不适合大规模、规范化的企业去拓展,反而更适合中小企业去做。
在石化化纤这个产业链条上,不管是PX,还是PTA,都要靠变成丝才能变成现金流。布局这些化纤工厂,相当于中石化、中石油在布局加油站。比如说,中石化的炼油能力最强,特别是汽油和柴油,但即便如此,中石化还是要通过一个个加油站卖出去。如果没有加油站,它的消化能力就会比别人弱。
化纤产业链也有这种情况,现在一个个化纤厂,相当于上游PTA、PX的一个个加油站,它可能不是一个很丰厚利润的产品,但是它是一个保障我上游竞争力的通道,一个现金流平台。
尚未体会到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冲击
高峰:今年以来,中美贸易战对化纤产业有怎样的影响?
邱建林:中美贸易摩擦到现在为止,对我们这个行业、以及我们自身的企业,直接的冲击还没有体会到;间接的冲击,很难获得详实的数据。但是一定会有影响。
所谓的间接,就是客户受到冲击了。比如说,客户原来卖到美国去的服装、鞋等等。在第一波的5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主要还是高附加值的电子、机械、装备,不涉及到消费品的;但是在第二波,9月24日实施的2000亿美金的商品,涉及到纺织化纤。
高峰:在贸易摩擦此起彼伏的大背景下,有些新兴市场国家将来可能这方面的风险更大,恒逸石化想到了怎么应对吗?
邱建林:现在外贸普遍以美元来结算,所以这是一个很被动的局面。我们只能随着形势的变化,临时性的研究一些对策,现在预案都没法做。
当然,好在现在国内的市场可以弥补外贸的影响。我一直很感谢马云,电商对我们这个行业的贡献非常大。
比如说一件100元的衣服,原来在线下销售,很大一块被渠道赚走了,比如中间商、百货公司、门店等,现在线上销售,渠道费一下子就降低了。客户可以用同样的价格,购买更多的商品,这也意味着增加了商品销量。而且,线上的网购,还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原来需要去线下商店购买的商品,要么下班去买,要么周末去买。现在不同,下班坐车、晚上在家里看电视,都能够完成。
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我觉得,我们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生产、自己消费,来实现我们的经济增长,实现各行各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