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逸石化(000703)前身萧山针织厂,原本是为了解决“上山下乡”青年的插队劳动。不过,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在这群知识青年热血奋战的土地上,如今已成长出了一颗石化化纤行业的参天大树。目前,公司已率先在同类企业中实现“涤纶+锦纶”双产业战略布局。
我的理解是,恒逸石化相对于其他几家来讲,其一,在主营业务方面,恒逸石化注重上中下游协调发展。比如,恒逸现在下游的化纤结构,涵盖了包装材料、长丝、短纤等,品种是最齐全的。
近两年来,通过并购重组,聚合的总产能即将突破600万吨;PTA方面,恒逸与荣盛合资,已经建成的三个工厂,合计产能已达到了1350万吨,第四个PTA工厂已有建设计划。等到第四个工厂投产时,我们在PTA领域,锁住了全球第一。
其二,在企业的发展战略方面。恒逸石化的产业布局,涉及到海外,而其他几家企业到目前为止,都是以国内布局为主。恒逸石化从2011年开始就在海外布局,在东南亚的投资,也是国家第一批“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党和国家对我们也很支持,政府对我们也很支持。这是恒逸石化与其他几家企业在发展战略上的不同安排。
其三,在化纤领域,恒逸石化是唯一一家“涤纶+锦纶”双纶驱动的企业。其中,涤纶产业链涵盖到PX、PTA、聚酯切片,甚至是包装材料,产业链很完整;锦纶产业所涉及的己内酰胺、聚酰胺、聚酰胺切片,也基本形成了。目前,恒逸石化在行业内,无论品牌形象,还是市场影响力,都很好。
我觉得,恒逸石化这样的产业布局,可能对烫平市场的周期有一定的帮助。比如说,整个链条的上游部分,炼油+PX,如果占整个上市公司资产的80%的话,在市场形势好的年份,可能就是一个非常亮丽的年份,但我的理解是,因为整个链条上的商品,过剩是一种常态,短缺是一种暂时现象。
如果整个链条能够比较均衡的布置的话,既能够烫平行业的周期,又能够产生上下游和横向之间各个产品的协同效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锦纶和涤纶,实际上是同一个祖宗,都是以芳烃做原料,PTA用PX做原料,己内酰胺用纯苯做原料。这样的产业布局,有利于上下游和横向之间的产生协同效应。目前,恒逸石化的产业布局的优势,在未来我们参与市场竞争中会显现出来。
高峰:在产业链扩张中,上游、下游都可以选择,从恒逸石化的发展历程来看,选择剥离下游向上游拓展的路径,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邱建林:这主要取决于我们当时的历史阶段决,以及我们这个行业发展的现状所决定的。在我们这个市场里,像国内的纺织行业,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产业,包括原来的棉纺、织造、服装厂,国有企业退出比较早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话,你要遵循市场规律嘛,这是当时的客观情况。同时,下游行业的特点是劳动密集程度高,资金密集程度低,而上游的特点是资金密集程度高,劳动生产率也高,进入门槛也高。可以说,当时的背景是,纺织行业千家万户都可以做,但要进入纺织原料行业,需要有一定的资金和技术门槛。
做好有限资源的最优排列
高峰:此次采访活动的主题叫高质量发展在行动,你怎么理解高质量发展这个内涵?恒逸是怎么践行的?
邱建林:从企业层面来说,要做好自己的文章,实际就是怎样把有限的资源做一个最佳的组合。排列组合越优化,企业发展质量越高。
资源配置有很多层面,一是战略层面,就是到底要进入哪个领域,优先发展哪个产品,在哪个区域布局;二是运营层面,如何落地,用新技术,用创新手段,还是引用别人,或者自己去开拓新领地?
最近几年,恒逸石化在实践方面,除了增加产能,扩大生产规模以外,我们还在练内功。
一,加大科研创新的投入力度。公司常务副总专门抓科研工作,在今后几年中,科研创新对公司盈利的贡献,会逐年增加。因为我们已经到了这个规模,也必须走这一步。
二,充分利用现有的机遇和新兴技术。现在,新兴技术两大特点,一是信息采集、传输越来越廉价、越来越方便、越来越高效;二是采集数据的储存和运算的成本越来越低,能力越来越强。这对于大型化纤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的数据的运算、储存,以及利用这些数据来优化生产、节能,品质管理等等,都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经营由“生产制造”向“供应链协同”的转型,客户满意度达98%,客户亲密度增加,粘性增强
为了这项工作,恒逸石化与国内外10余家软硬件公司,形成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从2016年开始以来,我们一直在进行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