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加快出清,数量压降已超七成
来源:第一财经作者:陈益刊2025-10-27 12:46

随着一揽子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政策快速落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数量大幅压减。

10月2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作了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在谈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隐患方面称,经过中央和地方各方面努力,2025年9月末,全国融资平台数量、存量经营性金融债务规模较2023年3月末分别下降71%、62%,风险明显缓释。

这意味着仅用两年半时间,中国压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数量超过七成。

长期关注政府投融资的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温来成告诉第一财经,随着中国加强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尤其是加快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数量近年快速大幅压减,这对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保障国家财政安全意义重大。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所属事业单位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具有政府公益性项目投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包括各类综合性投资公司等。

不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事实上承担着政府融资职能,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城市建设的先锋军,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过度举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也带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快速膨胀,给地方经济财政运行带来较大风险。

此前中国就已开始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2014年随着新预算法获通过,并首次打开省级政府发行政府债券来筹资“前门”,国务院也宣布剥离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后门”,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

温来成表示,在2015年正式施行新预算法之前,法律层面地方政府并没有发行政府债券筹资权力,而地方又承担较多经济建设职能,在财政资金不能满足需求的客观情况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应运而生,承担着不少地方公益性项目建设筹资职能。而随着新预算法施行后,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筹资,从历史使命来看,绝大多数融资平台公司就需要退出历史舞台。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退出进度近些年明显加快。而这背后跟中央出台一揽子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政策快速落地有关。

根据财政部公开信息,2023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制定一揽子化债方案。财政部安排了超过2.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额度,支持地方化解存量债务风险和清理拖欠企业账款。2023年末全国纳入政府债务信息平台的隐性债务比2018年摸底数减少了50%。

2024年11月中央出台一揽子化债方案,其中一大核心内容是在2024年至2028年共计发行10万亿元政府债券置换10万亿元存量隐性债务。这一方案快速落地,截至目前实际发债规模已经超过5万亿元,隐性债务置换进度已经过半。

随着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快速减少(2024年底为10.5万亿元),此前背负这些隐性债务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也加快剥离政府融资职能,近年越来越多的融资平台公司宣布剥离政府融资职能,退出“融资平台公司名单”。根据今年6月公开的《国务院关于2024年中央决算的报告》,结合落实隐性债务置换政策,加快推进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融资平台数量减少7000多家。

温来成表示,按照2018年相关政策文件,要用十年时间(2028年底)完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出清任务。纯公益性的“空壳”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应该撤销,而有产业类主营业务的融资平台应该转型为一般性国有企业,面向市场化经营。

此次中央一揽子化债政策在注重化解存量隐性债务的同时,也强调避免新增隐性债务,防止“一边化债、一边新增”。因此隐性债务主体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出清势在必行。

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快剥离地方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推动市场化转型和债务风险化解。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禁新增隐性债务,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

温来成表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存在本身,就是隐性债务不断蔓延滋生的“土壤”。而随着中国加快出清融资平台公司,这将有利于根治隐性债务不断增长问题。

近些年中国封堵地方债“后门”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也加大依法举债“前门”。比如近些年中国提出优化中央与地方债务结构,中央财政加大举债力度,如近两年发行了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也持续攀升,比如今年安排4.4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券,创历史新高。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