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再次启动实施。
9月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陆续发布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机械、汽车、电力装备、轻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稳增长方案。
与上一轮稳增长方案相比,新方案在明确各个行业量化目标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结构优化和中长期高质量发展;在从供需两端发力的同时,更加强调行业治理,旨在进一步规范产业竞争秩序。此外,新一轮稳增长方案也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各个产业的引领,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表示,新一轮稳增长方案着力提升优质供给能力,旨在优化行业发展环境,推动行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目标量化强调质效并重
2023年,在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下,工信部推出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以支撑宏观经济大盘。而此轮稳增长方案涉及的行业,与上一轮保持一致。
据统计,这十大行业的增加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七成左右。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关兵表示,这些重点行业的工业赋能效果显著,对稳定工业经济大盘,推动工业质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钢铁、机械、汽车、电力装备、电子信息制造业等行业的产业链长,具备“一链”带“百链”效应,也可为新技术、新模式提供广阔的试验场和应用空间。
此轮稳增长方案对各个行业的未来增长提出量化目标。2025年—2026年,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需达到7%左右;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增加值年均增速则要达到5%;2025年汽车行业要力争实现全年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20%。
毕马威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蔡伟认为,新一轮稳增长方案不仅明确了“量的增长”指标,还比较关注各个产业的结构优化和中长期高质量发展。
着力整治“内卷式”竞争
新一轮稳增长方案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加强行业治理、规范企业竞争秩序作了明确部署。
蔡伟表示,近期发布的一系列行业稳增长方案,体现了政策将加大对市场非理性竞争行为的调控力度。
在机械、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稳增长方案中,均提到了要治理非理性“内卷式”竞争,规范行业竞争秩序。
仔细拆解这些方案,会发现不同行业的治理路径略有差异。比如汽车行业,重点强调了要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督促重点车企落实好支付账期承诺,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治理等。这与近期工信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一脉相承,精准聚焦了当前汽车产业存在的现实问题。
电子信息行业的稳增长方案,则从产能治理的角度破除“内卷式”竞争,将引导地方有序布局光伏、锂电池产业,指导地方梳理产能情况,支持协会商会建立行业自律机制,有序调整产业规模。同时,将发挥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引导作用,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
不过,从总体上看,稳增长方案涉及的行业治理要求,均强调了要加强行业自律,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通过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等举措促进产业有序发展,进而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人工智能作用突出
在这一轮方案中,人工智能的作用被放在突出位置。
自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来,工信部多次强调要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
此前,工信部副部长张云明透露,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部署重点行业、重点环节、重点领域智能化转型任务,同时制定“人工智能+制造”转型路线图,发布实施制造业企业人工智能应用指南。
十大行业的稳增长方案中,提及要加强人工智能与产业的融合。其中,汽车产业将推动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场景应用;轻工业则将重点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打通消费和生产环节,实现小单快反和个性化定制。
人工智能在十大重点行业的深入应用,一方面,可以化解传统产业的转型难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人工智能的落地提供丰富的场景。
业内人士分析,十大重点行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本质上也是在推动工业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
赛迪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钟新龙认为,人工智能对各行业的数智化改造不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还将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生命力。
校对:刘星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