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不足6年便申请港股上市,2024年登上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第三位,仅次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业绩扭亏为盈,经调整后净利润超过3亿元。此前,四轮融资近80亿元,估值高达250亿元,创始人现年仅39岁。海辰储能的故事,俨然一个“独角兽养成”的绝佳样本。
然而,在海辰储能上市聆讯期,宁德时代发起专利诉讼,撕开其脆弱一面。依靠融资借款维持现金流、资产负债率连续攀高至超过73%、应收账款高达83亿元且账期超过半年、流动比率持续低于行业1.5的安全值、研发投入力度远低于IPO之前的宁德时代、海外合作伙伴Powin陷入财务危机。诸多利空影响下,海辰储能又将如何应对?
来源:新财富杂志(ID:xcfplus)
作者:姬婧瑛
硕士毕业即进入宁德时代工作,7年半后离职创办海辰储能,5年半后公司申请港股上市,百亿身家不再是纸面富贵。年仅39岁的吴祖钰,励志元素拉满。
不过,在上市这个节骨点上,吴祖钰却遭遇老东家宁德时代的专利诉讼,海外合作伙伴Powin也爆发财务危机。多重利空奇袭,海辰储能IPO平添诸多变数。
01
宁德时代状告吴祖钰,“贴面”开打大电芯技术
2025年3月25日,海辰储能提交港股上市申请文件,其创始人吴祖钰等多名高管此前有宁德时代任职经历,算是带有宁德时代基因的创业公司。
在海辰储能IPO聆讯关键期,宁德时代以不正当竞争纠纷为由,对海辰储能、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吴祖钰等提起诉讼。2025年6月25日,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立案,该案将于8月12日开庭审理。
双方的纠纷早已铺下了引线。
出生于1986年的吴祖钰,从福州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2011年8月即进入宁德时代工作。至2019年2月,在宁德时代做了7年半工程师的吴祖钰,作为技术骨干帮助宁德时代申请多项专利,2018年作为中层管理人员获股权激励资格。
2019年,33岁的吴祖钰从宁德时代离职,在厦门创立海辰储能,几个技术同事也相继离职,后加入海辰储能。目前,海辰储能4个执行董事中的3人(吴祖钰、易梓琦、庞文杰)均曾为宁德时代工程师。
2023年,宁德时代以违反竞业协议起诉吴祖钰,后者最终支付了100万元违约金。据悉,宁德时代律师在法庭上直言,人才流失对公司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除了竞业与人才的问题,双方技术上的“贴面”开打也颇引人瞩目。
2025年4月10日,海辰储能发布了587Ah储能电池及搭载该款电池的储能系统,并联合多家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同定义587Ah大容量储能电池的尺寸标准,该储能系统计划2025年下半年量产。
两个月后,6月10日,宁德时代宣布量产交付下一代大容量储能专用587Ah电芯。此前,经过280Ah、314Ah等产品不断迭代储能行业的主流电芯标准,宁德时代在全球部署超过256GWh、逾1000个储能项目,保持着零事故纪录。
宁德时代此次诉讼的技术矛头,直指海辰储能的587Ah储能电芯。宁德时代在诉状中指出,该产品与其专利参数高度重叠,能量密度偏差仅4.4%,远低于行业10%的技术代际阈值。
海辰储能则直接回应,双方电芯参数的不同。宁德时代587Ah电芯尺寸为73.05x274.6x218.1mm,能量密度为434Wh/L,可循环8000次,而海辰产品尺寸为73.5x286.0x216.3mm,能量密度为415Wh/L,循环可达10000次,二者的差别是“高成本高性能”与“低成本长寿命”的技术路线分野。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6MWh+储能系统方案已成市场主流,与之适配的500Ah+大容量电芯时代正加速到来,587Ah储能电芯被视为巨头争夺第三代储能电芯定义权的战略产品,二者都想站在技术高点,先于对方登上巅峰,为此不惜对簿法庭。
那么,在储能专业赛道,海辰储能是什么量级的选手?其与宁德时代有哪些不可避免的竞争?谁切分了谁的蛋糕?行业竞争格局会如何演绎?我们为您一一拆解。
02
出货量全球第三,储能独角兽业绩疾驰
海辰储能,主要生产储能电池、储能系统,是全球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GWh级别的企业中唯一专注储能领域者,向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户提供储能产品和解决方案。
吴祖钰从宁德时代离职创业时,正值中国储能产业发展初期,他抓住窗口期快节奏发展,向市场提供了一个“中国储能独角兽如何炼成”的绝佳样本。
从时间线来看,海辰储能2020年建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2021年生产线投产并量产280Ah储能电池、2022年进军美国和欧洲市场、2023年推出业内首款1000Ah+长时储能电池、2024年推出行业首款超过20000次循环的电力储能专用钠离子储能电池,似乎有一张成熟的时间图谱,没有一步行差踏错。
从技术和研发来看,4年时间内,海辰储能成功开发了280Ah储能电池、314Ah储能电池、∞Cell 587Ah储能电池、∞Cell 1175Ah长时储能电池、∞Cell N162Ah钠离子储能电池等多款储能专用电池,以及5MWh液冷储能系统、∞Power 6.25MWh 2h/4h储能系统等多款储能系统,构建了技术护城河,并在587Ah储能电池等尖端产品上,具备了与龙头宁德时代同场竞技的能力。
从产能布局和销售情况来看,海辰储能在3年内实现了智能工厂的迭代升级,其重庆工厂从开工到第一、第二产线满产,仅用了13个月的极短周期,厦门和重庆生产基地保证了其产品的快速交付。另外,其还有菏泽、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其总产能已由2022年的5.4GWh增至2024年的49.7GWh,截至2024年末,设计产能达到了62GWh。
2022—2024年,海辰储能的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年复合增速高达167%。2024年,其储能电池出货量为35.1GWh,在全球储能市场排名第三(按出货量计),占据11%的市场份额,大概是排名第一的宁德时代储能电池系统销量93GWh的近四成。产销双线的成功,是海辰储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
从客户构成来看,业务急速奔驰的海辰储能,不存在电池企业初期阶段普遍存在的大客户依赖问题。2022—2024年,海辰储能前五大客户每年贡献的营收分别达到12.79亿元、30.88亿元、61.84亿元,占其总营收的35.4%、30.3%、47.9%,其中最大客户分别贡献了9.6%、8.8%、17.3%。
产销大涨,带动海辰储能的业绩节节向上,其营业收入由2022年的36.15亿元增至2024年的129.17亿元。净利润方面,2022、2023年,海辰储能经调整亏损1.05亿元、2.25亿元,2024年则扭亏为盈,实现经调整后净利润3.18亿元,成为高新技术行业为数不多极快实现盈利的企业。
那么,海辰储能是否真的具备了自造血能力,靓丽数据背后藏着哪些隐忧?
03
应收账款高达83.15亿元,靠融资维持现金流稳定
储能电池是高投入、回报周期长、技术迭代快的行业,作为在这一领域迅速崛起的后起之秀,海辰储能能够快步扭亏,主要得益于政府补助收入。
2022—2024年,随着产品出货量放大,海辰储能获得的政府补助金额也由0.11亿元增至4.14亿元。2024年,如果没有政府补助收入,海辰储能经调整净利润仍是亏损0.96亿元(表1)。
而海辰储能的应收账款也在快速增长。2022—2024年,其贸易应收款项(扣除减值亏损准备)分别为2.23亿元、40.2亿元、83.1亿元,占营收的比重由6.2%增至64.3%,在流动资产中的占比由15.45%升至51.7%(表2)。
这意味着,海辰储能营收中超过六成是未到账的应收款项,过半的流动资产为应收款项,如果这些应收账款出现坏账或其他不能收回的情况,将冲击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海辰储能贸易应收款项翻倍式增长的同时,其贸易应收款的周转周期也大大拉长。2022—2024年,其贸易应收款周转天数分别为11.8天、78.6天、185.7天,2024年收款周期超过了半年,这意味着,下游客户占用其资金超过半年时间,这一方面增加了其现金流的压力,另一方面显示其在产业链上的相对弱势。
而海辰储能的资金实力,或不能承受这样的巨额应收账款长周期的拖欠。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末,海辰储能总负债达到101.2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73.1%,高于宁德时代的65.24%、亿纬锂能的59.36%。其短期借款为36.58亿元,账面现金仅剩42.94亿元,覆盖率并不充足。
另外,2023年,海辰储能降低了客户的预付款支付比例,采用分阶段、按进度收取客户款项的方式,导致其预收款大幅降低,2022年为5.96亿元,2023年降至1亿元,2024年其预收款也仅增长至6.86亿元。这样的“渐进预收”模式,进一步增加了海辰储能的资金压力。
近3年,海辰储能的投资与经营净现金流持续为负,不具备自造血的能力,需要不断融资,维持现金流的稳定。2024年,其净现金流首次出现负值,全年净流出9.9亿元(表3)。
这样的海辰储能,必须依靠融资、借款维持现金流的运转。
首先是借款,近两年,海辰储能保持着大借大还的资金快速滚动模式。2023年,其银行及其他借款为63亿元,偿还借款13.4亿元,财务成本为2.06亿元。2024年,其银行等借款为50.2亿元,偿还银行等借款32亿元,财务成本高达3.36亿元(表4)。
其次是股权融资,两年多时间内,海辰储能完成四轮融资,合计从资本市场获得79.99亿元的“弹药”(表5)。最后一轮融资后,这家独角兽这家独角兽融资价格达到22.98元/股,是A轮融资价格的5倍,按照其2025年3月注资及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后的注册资本10.95亿股计算,其估值超过了250亿元。其投资者阵容集结了深投控资本、中金资本、合肥产投等国资平台,贝特瑞、盛屯集团等产业资本,以及峰和资本、同创伟业、鼎晖百孚等知名PE。
C轮融资后,2023年7月,海辰储能启动上市辅导,紧锣密鼓冲刺IPO融资。
如果遭遇流动性问题,海辰储能应对能力也不强。2022—2024年,其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分别为0.6、1.4、1.3,不仅低于宁德时代的1.61,也低于行业1.5的安全值;其速动比率[ (流动资产 - 存货 - 预付账款) / 流动负债]分别为0.4、1.2、1.1,低于宁德时代1.4的水平,叠加其流动资产中占比过半为应收账款,其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变现偿债的能力不足以抵御流动性风险事件。
因此,海辰储能上市融资,变得必要且紧急。而宁德时代的专利诉讼,此时更成为其致命之剑。
04
3年研发投入12亿元,更低投入撬动更多专利?
相比于创立不足6年的后起之秀海辰储能,宁德时代的储能业务布局更早、规模更大、优势更强。
2021年,宁德时代拿下全球储能电池产量市占率第一,由此开始,其储能电池出货量连续4年居全球第一,在全球应用超过1700个项目,2024年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为35%,高于海辰储能的11%。
近4年,储能都是宁德时代毛利率最高的业务,较其全球称霸的动力电池业务高出近3个百分点。2024年,宁德时代储能业务实现营收572.9亿元,是海辰储能的4.5倍,毛利率26.84%也远高于后者的17.9%。
二者储能业务的规模和毛利水平存在客观的差距,那么,宁德时代能否长期保持这样的相对领先优势呢?
2024年,宁德时代储能业务营收同比下降4.36%,海辰储能则同比增长27%;2022—2024年,宁德时代年复合增速为12.7%,海辰储能则为91.3%。对比可见,宁德时代规模大,但海辰储能增速快,海辰储能2024年的营收已接近宁德时代储能业务2021年的营收(表6)。
更重要的是,海外市场成为海辰储能的“胜负手”,2024年,其海外业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招股书显示,海辰储能是首家在美国落地储能系统产能的中国储能企业。2022—2024年,其来自美国和欧洲等地的收入分别为3.3万元、1.01亿元、37亿元。2024年,其海外营收同比增长36倍,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为28.6%,成为其重要的收入来源。
宁德时代的储能业务同样在海外开花。2024年,宁德时代与Quinbrook、NextEra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Rolls—Royce达成战略合作,拟将2024年发布的全球首款5年零衰减、单体6.25MWh的天恒储能系统引入欧盟和英国市场。
2024年,宁德时代海外收入占比为30.48%,二者海外业务营收占比接近,但宁德时代没有详细披露储能业务的海外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海辰储能招股书中提到,2022—2024年,随着储能竞争加剧,其储能电池单价已明显下行,储能电池平均售价从0.8元/Wh降至0.3元/Wh,国内业务毛利率在2024年下降至8.1%,而海外业务的毛利率却创新高,达到42.3%。也就是说,海辰储能的境内业务毛利率远低于宁德时代,境外业务毛利率远高于宁德时代(表7)。
作为先进制造企业,业务竞争力、技术先进性、毛利率水平均与研发投入强相关,而海辰储能近3年的研发投入合计12.12亿元,占3年营收之和的4.5%,且其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持续下降,从2022年的5.4%降至2024年的4.1%。
截至2024年末,海辰储能在全球提交了3997项专利申请,已获得1993项专利授权。
宁德时代2018年上市,2015—2017年研发投入合计30.47亿元,占同期营收之和的7.5%,2017年,其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为8.2%。比较而言,上市前3年,海辰储能的研发投入力度远不如宁德时代。2024年,已坐稳全球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龙头宝座的宁德时代,研发投入创历史新高,达到186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5.14%,高于海辰储能同年的4.1%。
宁德时代A股招股书中披露,截至2017年末,公司拥有已授权专利924项,正在申请专利1440项。
以更少的研发支出和更低的投入力度,海辰储能获得了比宁德时代(IPO之前阶段)更多的专利。更重要的是,海辰储能以这样的研发投入,首批量产了314Ah储能电池,率先发布了587Ah储能电池,并推出了行业内首款适配长时储能场景的∞Cell 1175Ah储能电池,保持了技术和产品的领先。
那么,这个优势是否可持续呢?
对海辰储能而言,更大的挑战在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均已上市,并通过融资快速扩产,这是一场不进则退的高压游戏。
05
全球出货量前五均为中企,前三强同步融资扩产、拓展海外
储能电池,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储能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是随着光伏等新能源在电力供应侧占比提升,储能的调频、削峰平谷作用愈加重要;二是AI产业蓬勃发展催生庞大的算力需求,而储能产品有助于数据中心和超算中心实现能源效率提升,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
从需求侧看,有机构预计,2023—2027年全球储能市场新增需求年复合增长率为38.4%,预计2028年新增需求突破1TWh,储能行业迈入TWh(万亿瓦时)时代。
从供给侧来看,据灼识咨询数据,全球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预计将从2024年的314.7GWh提升至2030年的1451.3GWh,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9%。中国市场的出货量由2020年的11.4GWh增至2024年的189.7GWh,预计2030年将达到734.4GWh,全球占比保持在50%以上。
供需两旺的行情下,市场的竞争将愈加白热化,而核心企业多为中国企业。以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计,2024年全球TOP5储能电池公司全部为中国企业,宁德时代(35%)、亿纬锂能(13%)、海辰储能(11%)、比亚迪(9%)、中创新航(6%)合力拿下74%的全球份额。而全球储能电芯企业TOP10中,中国企业占了九席。
烈火烹油的赛道,2024年,国内储能产业规划年产能达到621.4GWh,108个项目新增进展,投资超过1646亿元。
目前,全球储能市场呈现“核心市场提质、新兴区域放量”的发展特征,中国企业最有可能吃到全球储能大发展的红利,而激烈的竞争也注定在中国企业之间展开。
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海辰储能作为前三强,均开启了融资、扩产,以应对更为残酷的淘汰赛。其一方面持续推进产品向大容量、长寿命产品等方向升级,从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综合解决方案转型,另一方面向海外去,在美国、欧洲以及新兴市场进行研发和产能布局,实现本地化生产。
宁德时代持续推进全球化产能建设,2024年末在建产能219GWh,2025年港股二次上市募资中的90%(约339.3亿元)投入匈牙利项目的第一期、第二期建设,该项目规划年产能100GWh,生产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进一步推动其在欧洲的本地化发展。
亿纬锂能坚持“全球制造、全球交付、全球合作”战略,储能业务近3年快速增长。2022—2024年,其储能业务营收由94.3亿元增至190.3亿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由26%提升至39%,2024年的营收贡献与动力电池接近。2024年,其储能电芯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二,60GWh储能超级工厂投产,在马来西亚的储能项目正在建设,预计2026年初开始量产并全球交付,海外优质产能将进一步带动亿纬锂能提升市场占有率。
2025年3月,亿纬锂能刚完成一笔可转债发行,募资50亿元,其中31亿元募资净额用于23GWh储能电池项目。
宁德时代与亿纬锂能均在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扩张储能电池产能,排名第三的海辰储能,IPO募资的用途之一也在于此。
诉讼阻击,会否影响海辰储能IPO融资,并进一步改变储能企业的排位,这是市场关切的问题之一。而宁德时代拿起诉讼武器背后,实际是中国储能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白热化的体现。
06
残酷洗牌下巨头财务危机显现,Powin危机对海辰储能影响几何?
充分竞争下,全球储能行业正在经历残酷洗牌,近两年已有巨头倒下,也有企业正在遭遇财务危机。
2024年,英国Zenobe破产,澳大利亚Akula Energy宣布重组。2025年7月初,美国第三大储能系统集成商Powin公开承认遭遇严重财务困境,现金流濒临枯竭,正在寻求融资或战略重组,7月22日,其将与债权人协商债务展期,也有传闻称,西门子能源、沙特ACWA Power在评估收购其部分资产。
而Powin是海辰储能的境外主要合作伙伴,海辰储能官方公众号曾发布两则与Powin合作的消息。一是2023年6月,其与Powin签署储能电池框架采购协议,首批交付后者1.5GWh先进储能电池产品,并推动未来3.5GWh的储能电池采购计划。二是2024年1月,其与Powin在重庆基地签署5GWh储能电池框架采购协议,未来3年,海辰储能将基于自主研发的300Ah电力储能专用电池产品,向Powin提供商定的储能容量。
海辰储能未披露来自Powin的营收及占比,但其影响备受市场关注。在海辰储能国内毛利率下行至8%、2024年靓丽业绩主要得益于高毛利率的境外业务的情况下,Powin遭遇财务危机,对其影响几何?海辰储能境外业务高达42.3%的高毛利率,未来能持续吗?
本文所提及的任何资讯和信息,仅为作者个人观点表达或对于具体事件的陈述,不构成推荐及投资建议。投资者应自行承担据此进行投资所产生的风险及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