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隆迪鲁哈加里村的一处咖啡种植园,园主一家展示刚采摘下来的咖啡果。
记者黄培昭摄
雨后清晨,阳光穿透薄雾,火山灰覆盖的土壤泛着微光,咖啡种植园一派生机。这里是位于布隆迪西北部锡比托凯省布干达镇的鲁哈加里村。园主恩达伊泽耶蹲下身,轻抚一株咖啡树的翠绿枝叶,指尖掠过几颗青红交错的豆果。他向记者介绍:“这是波旁种,祖辈留下的老树,比我的年纪还大。”恩达伊泽耶将采摘的鲜果卖给附近的水洗处理厂,再由区域管理公司统一分级、包装、出口。
咖啡种植业是布隆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布隆迪素有“千山之国”之称,平均海拔1600米,火山土壤富含矿物质,年降雨量1200毫米,昼夜温差大,这些条件共同孕育了布隆迪咖啡豆独特的风味。最新数据显示,咖啡出口占到布隆迪出口总额近90%。2024年9月,中国海关总署宣布,允许符合相关要求的布隆迪咖啡豆进口中国。这一政策为布隆迪咖啡豆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广阔机遇,也丰富了中国咖啡市场的多样性。
布隆迪约80万户家庭以种植咖啡为生,占总人口的近10%。当地咖啡种植以小农模式为主,许多咖啡园面积不足两公顷,农户将咖啡树与香蕉、豆类间作,形成生态混合农林系统。主要咖啡产区分布在高海拔地区,包括恩戈齐、基特加、穆因加、卡扬扎、吉特加和布琼布拉农村等省。布隆迪大部分咖啡都是波旁咖啡,被业内人士誉为咖啡中的“上品”。其咖啡制作的核心秘密在于独特的“双重水洗法”——鲜果脱皮后经历两次发酵:第一次干发酵12—24小时去除果胶,第二次湿发酵12小时增强甜感,最后在高架床上缓慢干燥,全程需10—20天。这种工艺让布隆迪咖啡呈现甜感高、酸质细腻、口感圆润等独特风格。2015年,布隆迪北部省份卡扬扎产区的咖啡在一年一度的国际精品咖啡豆竞赛“卓越杯”中斩获91.09的高分。
布隆迪国家合作经济发展署署长兼国家咖啡董事局董事长恩达伊克基对记者表示,近年来,为加快发展咖啡产业、增加农户收入,布隆迪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推进私有化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种植技术等。政府重视投资加工设施,改善存储和运输条件,提高咖啡附加值;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培训农民优化种植与加工技术;支持全国咖啡农协会联盟和合作社发展,增强小农议价能力;推动国际认证,努力拓展精品咖啡市场。
布隆迪政府成立了国家咖啡董事局、咖啡行业监管局、布隆迪咖啡行业协会、全国咖啡农协会联盟等相关机构,通过多重政策扶持咖啡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布隆迪国家咖啡董事局主要负责监管和执行咖啡行业的业务规则,为行业相关方提供市场信息和政策指引,确保咖啡生产、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的合规性和有序运作,同时负责提升布隆迪咖啡在国内外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全国咖啡农协会联盟拥有3246个山区协会,包括12万名咖啡农、146个工会和6个联合会。该联盟除了保护山区咖啡农的利益外,还为咖啡农提供种植技术支持等。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政府鼓励和支持咖啡农采用覆盖作物保水、修建梯田等措施。在基里米罗产区,一座由法国资助的咖啡实验室正研发耐旱咖啡品种,试图将种植海拔下移至1200米。政府还积极推广抗病咖啡品种,如成功开发杰克逊、米比里济等品种,并建立病虫害预警系统,以有效抵御近年频发的咖啡叶锈病。
当前,布隆迪咖啡产业链整体依然相对薄弱,咖啡豆加工环节主要依赖手工,出口需经坦桑尼亚转运,物流成本较高。为此,布隆迪政府与欧盟合作建设了“东非咖啡走廊”,不断优化跨境运输。政府鼓励私营企业引入太阳能干燥设备,将加工效率提升30%;吸引外资建立咖啡脱壳厂,目前全国建有300多个咖啡处理站和数十个脱壳厂。政府同时加大对咖啡品质的管控力度,由咖啡行业监管局负责制定分级标准,并借助“卓越杯”等行业竞赛,提升本国咖啡的国际声誉和知名度。
“去年中国允许符合相关要求的布隆迪咖啡豆进口后,布隆迪咖啡的价格从每公斤2—3美元上涨至现在6—6.5美元,价格高起来了,咖啡农的收益增加了,种植的积极性更高了。”恩达伊克基介绍,中国自2009年起累计向布隆迪派遣了6批农业专家组,农业援助领域正在向咖啡产业延展,“咖啡农需要更多技术支持,以提高咖啡品质和附加值,我们将把更多更好的咖啡产品送到中国。”
站在鲁哈加里村的咖啡园里,恩达伊泽耶说:“这片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希望,我的名字在基隆迪语中正是‘希望’的意思。借助中国大市场,布隆迪咖啡产业的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