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值此重要节点,证券时报推出“献礼建党百年——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大型系列报道,走进表现卓越的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高管面对面,深入了解资本市场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好经验、好故事。

第3期“卖铲人”晶盛机电:打破国外垄断重构产业格局

近年来,光伏行业已经历了数次“大起大落”。不过,“卖铲人”晶盛机电(300316),不管是2008年金融危机,还是欧美光伏“双反”、“5·30”新政,公司都能在行业的震荡洗礼中一路高歌。

第3期

“卖铲人”晶盛机电:打破国外垄断重构产业格局

近年来,光伏行业已经历了数次“大起大落”。不过,“卖铲人”晶盛机电(300316),不管是2008年金融危机,还是欧美光伏“双反”、“5·30”新政,公司都能在行业的震荡洗礼中一路高歌。

晶盛机电能在成立之初就扛起大任,与其初创团队拥有的科研水平不无关系。

譬如说,公司联合创始人、实控人之一邱敏秀,曾是浙江大学教授,在机械设计、流体传动及控制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在电液控制技术研究领域卓有建树,曾承担与参与电液控制技术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以及省部级科技项目30多项;科研成果曾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

晶盛机电董事长曹建伟,浙江大学博士毕业,曾担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英寸区熔硅单晶炉国产设备研制”课题组组长,带队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外对大尺寸区熔单晶硅生长工艺及设备的技术垄断,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在晶盛机电身上得到了很好体现。

晶盛机电成立不到5月,即2007年4月,公司就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全自动单晶硅生长炉,并销售给国内知名半导体材料供应商有研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其采购的首台国产全自动单晶硅生长炉设备,突破了高端单晶硅生长炉设备长期被国外大型企业垄断的产业格局。

在成立后一年时间内,晶盛机电就卖了32台半导体单晶炉。忆起当年的创业,曹建伟感慨万千,“当时,政策对光伏产业非常支持,浙大也支持我们创业,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晶盛机电也不可能有今天。”

2008年3月,晶盛机电成功研制出国内规格最大的全自动直拉式单晶硅生长炉,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12英寸大规格单晶硅生长炉设备依赖国外进口的历史。成立短短几年时间,晶盛机电就成了国内技术领先的晶体硅生长设备供应商。其中,公司研制的“TDR*-ZJS型全自动晶体生长炉”系列产品,被科技部等四部委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技术创新带动多领域开花

上市之初,晶盛机电主营晶体硅生长设备,产品主要服务于太阳能光伏产业和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而今,公司已成长为国内领先的半导体材料装备和LED衬底材料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围绕硅、碳化硅、蓝宝石三大主要半导体材料开发出一系列关键设备,并适度延伸到材料领域。

“设备供应商都存在着一定的周期性,所以为了平滑周期,一定要多产业多产品拓展业务。所以上市以后,第一块就做蓝宝石材料。当时,中国是全球LED产业的生产大国,但材料端当年主要依赖进口。”曹建伟如是说。

透过公司产品的收入结构变化,可以晶盛机电近年来在业务拓展中所取得的成绩。

根据招股书披露,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1~9月,晶盛机电营业收入分别为1.76亿元、1.82亿元、3.80亿元、5.99亿元,其中,公司产品用于半导体行业的销售收入分别为0万元、3521.01万元、2235.05万元、917.95万元。

晶盛机电2020年报显示,去年,公司晶体生长设备营业收入为26.23亿元、智能化加工设备5.52亿元、设备改造服务1.01亿元、蓝宝石产品1.94亿元、其他3.41亿元。

在业务拓展时,为何围绕着硅、碳化硅、蓝宝石领域展开,曹建伟表示,蓝宝石与碳化硅这些材料在生长、加工方式方面,技术上具有相通性,可以归成一类,都是一种晶体要生长成单晶,然后通过切片、抛光和外延工艺,最终变成片。整个过程其实属于同类技术领域。所以说,晶盛机电也就顺其自然围绕着这些领域展开业务布局。

伴随着公司业务在硅、碳化硅、蓝宝石领域的不断拓展,晶盛机电业绩也水涨船高。数据显示,上市当年,公司营业收入为5.03亿元,净利润1.74亿元;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38.11亿元,净利润8.5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