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证券时报官方新闻客户端

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首页 > 股市 > 独家解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股市>独家解读

应退尽退不打折 让资本市场进入良性循环

2022-06-01 02:15 来源: 证券时报网 作者: 程丹
证券时报网 程丹 2022-06-01 02:15





证券时报记者 程丹

近期有多家ST公司宣告退市,A股迎来了集中退市潮。

截至目前,年内已有超过40家公司触及退市指标,多是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这些公司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有的曾是市值百亿的行业翘楚,有的曾是被市场追捧的大牛股,有的是第一台等离子电视的制造者……它们经历了市场的洗礼,也有过保壳的举动,但最终仍主营乏力,无奈告别资本市场舞台。

曾几何时,A股“退市难”被投资者广为诟病,连年亏损的企业竟然可以成为“不死鸟”。实在不行,还能靠卖壳大赚一笔。市场常有“炒差、炒壳”的不良风气。如今,随着退市制度的完善,这种扭曲之态被逐渐纠正。今年是退市新规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改革效果集中显现的一年。退市新规中设置了营业收入扣除标准机制,营收扣除中新增贸易收入、非稳定业务模式等复杂收入扣除项目。其中,细化贸易、类金融业务扣除要求,明确将非正常交易合并取得的收入进行扣除。此举精准打击了壳公司,让处于退市边缘的空壳公司难在营收上耍花招。

退市制度持续优化,常态化退市机制逐步形成,A股市场退市效率大幅提升。退市周期缩短,没有主业的“皮包公司”和长期亏损的“僵尸企业”高效快速退出,为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及优胜劣汰市场环境的构建奠定基础,让资金流向更有潜力和更优质的上市公司。优质上市公司借力市场聚焦主业,提升自身可持续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有利于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一个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必然要求畅通入口和出口两道关,形成有进有出、良性循环的市场生态。投资者也需要理性看待退市常态化,资本市场“吐故纳新”格局已经形成,上市公司壳价值不断降低。大多数的ST公司经营困难或呈现空壳化,基本面难以支撑股价,部分投资者仍寄希望于此类公司出一些挽救股价的措施。实际上这种行为如同火中取栗,风险极高。投资者要提高风险意识和用脚投票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远离被警示有退市风险的股票,不做火中取栗的超高风险投资。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为你推荐

国庆长假露营又“翻红”?这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实际上,在今年国庆节日期间,本地游仍是假期出行主流方式的背景下,露营市场热度延续成为共识,从OTA平台的数据和销量也能印证这种趋势。
2022-09-3013:02
破净股集中在传统行业,12股市盈率低基本面优
目前破净股滚动市盈率在20倍以下的共有246只,估值较低的有振东制药、海航科技、ST广珠等,滚动市盈率均在3倍左右。
2022-09-3012:59
特斯拉否认大幅降价传闻,新能车板块依然被重挫
在特斯拉暴跌带动下,中概股新能源车板块全线暴跌。小鹏汽车盘中一度大跌超11%,股价再创历史新低;蔚来盘中亦重挫超11%,股价创4个月来新低;理想汽车一度跌逾8%。
2022-09-3012:48
自动驾驶大规模商用在即,A股高增长潜力股出炉
9月以来自动驾驶概念股整体表现低迷。截至9月29日,概念股平均跌幅达到7%,跑输同期上证指数。数源科技、东田微、通宇通讯、联合光电、华锋股份等跌幅超过20%。
2022-09-3007:53
  • 证券时报APP
  • 微信公众号
  • 点击下载
    证券时报APP
    发现投资价值
    打开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