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免债务规避退市真的合适吗?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熊锦秋2022-01-20 02:02


【锦心绣口】

通过豁免债务规避净资产退市红线、或通过市场操纵规避1元股价退市红线等规避退市行为,应该全都认定为无效。

熊锦秋

近日来,A股多家*ST上市公司发布了收到债务豁免的通知,目标直指保壳。笔者认为,有关主体对上市公司豁免债务,也或难规避退市。

一些上市公司大股东之所以豁免债务,原因或有两个,一是个别上市公司沦落到退市边缘,与此前上市公司高价收购大股东平庸资产等有关。二是大股东等持有上市公司相当比例股份,上市公司退市、大股东利益也将受损,规避退市对大股东自己也有利。

在岁末年初,相关主体对上市公司豁免债务,为的是能尽快将其体现到2021年账面上,否则2021年的净资产为负就可能终止上市,这个财务技巧也就失去效用;但仓促之间的操作流程或使其动作变形,也可能为豁免债务的法律有效性埋下隐患。

因此,对于审计机构以及交易所来讲,不能因为相关主体对上市公司发布了豁免债务的通知,就将其视为2021年债务实质性豁免,应该要有充分的证据来佐证豁免债务有效性,包括经过相关主体股东会审议的法律流程、具有签名盖章的法律文书等,对相关文件时间倒签、弄虚作假等行为,应拒绝承认豁免债务的有效性,或将其视为2022年实施的债务豁免。

豁免上市公司债务,对相关主体而言或属一种欠账还债行为,但即便豁免债务行为被认定发生在2021年度、可计入2021年年报,上市公司净资产由此转正,是否就可规避退市,也值得商榷。

202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严厉打击通过财务造假、利益输送、操纵市场等方式恶意规避退市行为,将缺乏持续经营能力、严重违法违规扰乱市场秩序的公司及时清出市场……”。该文件政策精神,对当前豁免债务规避退市的市场流行操作手法,或有一定的规范和指导意义。

在笔者看来,对于个别徘徊在退市边缘的*ST公司而言,豁免债务或属通过利益输送的方式规避退市行为;且即便豁免债务,上市公司可持续经营能力也可能仍较缺乏,上市公司内部也可能还存在种种隐患或问题。因此,豁免债务规避退市是否属于上述“严打”之列,值得探究,不能因为中小股东也可能由此受益,就网开一面,就让其保留上市地位。

回头来看,沪深交易所的退市规则主要规定了财务类、规范类、交易类、重大违法类等四大类退市红线,这些红线基本都会具体到数字、或比例,只是这些红线规定得仍然较高、较松,且四个类别退市红线只能从几个角度考察上市公司,并未从所有角度全方位来考察上市公司,难言十全十美。尤其现实中,一些市场主体针对退市规则明确划定的“净资产为负”等退市红线,采取“债务豁免”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办法规避退市,若交易所简单按退市规则执行,也将由此出现大量漏网之鱼。

笔者认为,若按《意见》要求,交易所在执行退市规则时,不仅要看目前上市公司各项指标所处的位置是否触及退市红线,而且还要看这些指标是怎么来的,通过豁免债务规避净资产退市红线、或通过市场操纵规避1元股价退市红线等规避退市行为,应该全都认定为无效。

上市公司理应是各行各业的先进代表,应该持续为经济社会做出应有贡献,释放正能量,通过吞噬社会财富以维持在资本市场苟延残喘,有违建立资本市场的本意。对于通过财务技巧规避退市红线的上市公司,仍要做到应退尽退。

当然,在严格刚性执行退市规则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相关主体的追责。比如对上市公司净资产为负,要考察背后原因究竟为何,若是大股东通过不公平关联交易、违规担保等掏空所致,即便上市公司退市、大股东逃到天涯海角,也要追究其应该承担的各种法律责任,股民有权向相关主体追究民事赔偿。

(作者系资本市场研究人士)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责任编辑: 李志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