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李泽厚先生的生死自由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黄家章2021-11-05 09:27

一个人生于天地间,会经历悠悠万事,万事之中,只有生死是大事。

李泽厚先生(以下简称:李先生)日前仙逝,这对于他个人和家庭,是一件大事;对于现代中国思想界和哲学界,也是一件大事——他的人生、以往的书文和思想,这两天,因此而在朋友圈中屡被展陈,原因很简单,他“如一束光,划过中国思想界的天空”……哲人其萎,李先生千古!

对于生,李先生在其晚年,自言其要努力做到16个字: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但观热闹,何必住心?!如此自由自在,他是做到了。

一个人的自由,不外是人身自由、精神自由和财务自由。这三种自由,李先生都做得不差。倚靠着好身体,他可以在70多岁时,还能自由地坐长途飞机来往于中美两国。他终生追求精神自由,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精神与思考,读自己所想读,观自己所想观,写自己所想写,凝聚着独立认知与思考的文字,出自他的手,源自他的脑和心。财务上,他依据自己的课酬与书文的版税稿酬来生活,还买了一些基金做投资,经济完全独立,无求于人,完全不依赖孩子。他自言外出旅行与回国时,自费坐商务舱,这既表明了他有相应的经济财力,也表明了他不愿意因为所谓的省钱节俭而亏待自己,毕竟人到晚年了,商务舱较之经济舱,舒适度要高很多,该花钱时不缩手缩脚,能挣钱,会花钱,可见李先生是哲学家,生活中却始终不乏经济舒适的好盘算,实现了财务自由。

李先生的一生著述,有月章星句,也有甚接地气的思想,典型如他提倡“吃饭哲学”,就名相上看,吃饭两字是俗,哲学两字是雅,作为曾经挨饥受寒的一代人中的一员,将形而下的吃饭提升到形而上的哲学,他所道的,有着厚实无比的真意蕴,要吃饭就要发展经济,要吃好饭就要发展好经济。没挨过饥寒的人,多是难以体会此说的广度、深度,尤其是窘迫度的。类似的思考与思绪,体现出他对生命的一种大温情与大悲悯。

有感于人生境界的提升,李先生首提“情本体”思想,主张建立一种与时代和生活贴近的新感性,通过审美活动来塑造新的人性,在个体、感性的形式中实现理性的、社会的飞跃,而不是仅讲理性。他还指出,“情本体”是未来时,目前中国更需要先建立公共理性规范,把现实的“理”建立起来,才能接上传统讲“情”。

死亡,是生命体都要经历的一个终局,得个好死,则是千古艰难的唯一事。李先生作为哲学家,自言无宗教信仰,却早已直面且思考过死的问题,仅就父母均在四十岁前就已去世的往事,即可倍感生命之脆弱与无常。当自己步入老年,他曾在家中摆放一个骷髅,提醒自己随时迎接死亡。他的晚年生活,不想打搅别人,即使病重,也不愿报知亲朋好友,以免带来牵挂,自言不健康则不如早死,他践履了自己选定的“四个静悄悄”:静悄悄地写,静悄悄地读,静悄悄地活,静悄悄地死。这些选择,是一种有勇气且达观地直面疾病尤其是死亡的理性方式,面对老、病和死亡,李先生展现了一个哲学家所拥有的高维度的认知、主动接受与应对的方式。

死后一定要落叶归根么?李先生的答案是否定的,死在哪里都无所谓。他甚至幻想自己碰上飞机失事最好,基本可以无肉体痛苦,精神紧张也就是经历极短的时间,死在哪里都可以。每个人都只是天地的一过客,如一只蜉蝣,如一只蚁蝼……明天和意外包括死亡的意外,谁会先到来?天晓得。李先生的相关答案,不是通稿,却多少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乃至是借鉴。

一个哲学家,可以就一个主题写一本书,也可以就多个主题写多本书。用自己的生死一生写的“书”,则只能“写”一次。李先生一生,生是开端,经历过生老病死,不乏喜怒哀乐,不乏适意,死是终端,生死流程有自由,可谓无憾。

(作者为哲学博士,证券资深研究人士)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责任编辑: 王焕城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