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
继续维持和强化“纳什均衡”的状态,只能得到两败俱伤的结果。
7年前,也是5月,因为一场车祸,著名数学家、经济学家纳什与世长辞。纳什是好莱坞电影《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男主角原型。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个桥段让人印象深刻:
纳什与包括马丁·汉森在内的几个同学正在酒吧里喝酒。这时来了几个女孩,其中一个金发美女美得倾国倾城,让这帮精力旺盛的数学迷们为之激动不已。宾达甚至开始操心这女子会不会要一场盛大的婚礼,而理查·苏则在考虑,他哥们几个到底是该像骑士一样用剑决斗呢,还是该在黄昏的时候,用枪来一决胜负。这时马丁·汉森不屑地吐出一口烟来,悠然地说道,“难道你们都忘了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教诲?”几人自然心领神会,异口同声地背诵到:“在竞争中,个人的野心往往会促进公共利益。”
但纳什却笑道:“亚当·斯密应该去修订他的理论了。”在他看来,如果所有的人都去追求那个金发女孩,那么,该女子就会奇货可居,可能的结果是,谁也得不到她。如果这时再回过头去找她长相一般的朋友,她们肯定也不会答应,因为谁也不想被人仅仅视为备用品。美女泡不到,最后连长相一般的女子也泡不到,总之,是什么也没捞着。这时,整个状态便进入了一种“纳什均衡”状态,这种均衡也就意味着两败俱伤。
对于这种状态,纳什以后的研究证明了,于每个参与者而言,只要其他人不改变策略,那么,他就无法改善自己的状况。也正是基于此,纳什当时就认为,要想每个人都能得到一位姑娘(虽然不是自己想要——利益最大化——的那个姑娘,但是有胜于无),那么最好的办法是,谁都不要去理会那个最美的金发女孩,而去找该美女的那些长相一般的朋友,这样一来大家就都有了女伴。如此一来,大家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赢。正是由于他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这一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譬如,他的理论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就颇具有指导意义。
如果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一个阶层、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甚至某一具体的人这样的微观个体而言,争取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其合情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但问题在于,社会财富的分配其实就是一场零和游戏,当某个阶层、某个地区、某个单位、甚至某一具体的人,将自己利益最大化时,这也就意味着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些阶层、另一些地区、另一些单位,甚至另一群人的利益最小化了,我们的社会就此步入了“纳什均衡”的状态。这种状态如果得不到恰当的解决,且任由其恶化下去,那么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社会的撕裂。也就是说,继续维持和强化这种“纳什均衡”的状态,只能得到两败俱伤的结果。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规避这种多输局面的出现呢?纳什的泡妞法值得我们借鉴。那就是各阶层、各地区、各单位都不应试图去将自身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我们应像纳什们一样,根本就不应去理会那个最美的女子,而是将自己的利益诉求从最大化降到一个次优选项上。只有这样,才能如纳什和同学们一样,做到人人有妞泡。也只有这样,各阶层、各地区、各单位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赢。虽然,于微观个体而言,这无疑是非理性的选项,但在宏观上,这却是对的。于微观个体而言,这意味着的是自身利益的损失,但于宏观上,却促进了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当然,也正如纳什所指出的,对于每个参与者来说,只要其他人不改变策略,那么他就无法改善自己的状况,特别是在社会财富分配这样宏大的问题上。由于先天信息的不对等,这就决定了在社会财富分配的博弈上,双方地位的悬殊。如果既得利益者不肯改变现状,那么,次既得利益者就更是无法改善自己的状况。
(作者系广州经济学者)
在本专栏版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