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券时报记者 李明珠
今年以来,在自主可控政策与AI技术驱动的双重共振下,半导体设备板块迎来高景气周期。Wind数据显示,半导体设备指数年内涨幅已达57.28%。
南方基金基金经理郑晓曦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自2022年三季度起,她便开始集中布局以半导体设备为代表的自主可控产业链,并已连续重仓持有三年。她表示,政策对自主可控的持续支持,叠加AI及各类新兴应用的强劲带动,预计将在今年四季度至明年,为国产先进制程半导体芯片产业链注入强劲增长动力。
“我对半导体设备为代表的自主可控板块非常有信心,未来三年有望进入成长逻辑逐步兑现的右侧收获期。”郑晓曦表示。
景气周期主导
重成长而弱估值
郑晓曦将自己的投资框架清晰划分为三个层次,并赋予不同权重。
“在我的投资研究框架中,首先是行业景气周期,权重占比约40%至50%。”郑晓曦介绍,从产业变迁规律看,每一轮重要的产业成长都是经过四个周期,即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她希望在产业由导入期向成长期的转折点买入并长期持有,在成熟期也就是投向技术驱动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的阶段兑现。
她特别指出,半导体设备已经完成0到1的突破,正在进入1到10、10到100的高速增长阶段,是比较理想的投资时机。
其次是公司基本面。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管理团队等指标在郑晓曦的框架中权重占30%至40%。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领先市场和行业的重要因素,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大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有望在行业高增长期持续获得超越行业的增长和回报。创新能力重点考察公司研发投入强度、专利质量等,并通过下游主流客户的反馈情况持续验证公司的创新能力。
最后是估值水平。郑晓曦认为,科技创新企业的研发投入往往先行,可能尚未带来订单收入,需要持续迭代才能实现量产突破。因此对科技股的投资应弱化估值,更加专注于公司的创新能力和管理团队,真正优秀的公司会随着产业成长和份额扩张,逐渐消化估值压力。
半导体设备双重利好
未来三年迎高景气
在半导体产业的众多细分领域中,郑晓曦有着明确的偏好和布局思路。
“自主可控方向核心逻辑是国产化率提升叠加需求驱动带来长期景气高增长。”她表示,下游晶圆厂的持续扩产为国内的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厂商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是典型的以“时间换空间”的赛道。
郑晓曦指出,半导体设备板块正处于高速成长期的中早阶段,整个板块正迎来双重利好驱动。一方面,随着自主可控政策持续支持,大型晶圆厂对中高端设备的验证、测试需求越来越清晰。这些晶圆厂对明后年扩产规划积极,为国内设备企业提供了强劲的内生增长动力。
“近期头部上市公司的最新业绩交流会,对明年的半导体景气向好表示积极,不仅是国内晶圆厂,海外也有扩产需求。”她补充道。
另一方面,AI和各类新兴应用驱动带来资本开支持续上调。郑晓曦指出,近期存储器涨价和缺货现象明显,存储板块明年资本开支需求向好,有望拉动刻蚀、薄膜沉积、先进封装等设备需求。
“两大因素共振,半导体设备景气度将持续攀升。从现在往后看三年,半导体自主可控有望进入产业持续突破的关键周期。”她预计,从渗透率和国产化率角度,未来三年半导体自主可控有望大幅提升,行业增速保持高位。
除了半导体设备,郑晓曦还看好先进封装领域。随着摩尔定律放缓,先进封装成为提升芯片性能的关键路径。AI算力爆发式增长更拉动了相关需求,先进封装企业技术壁垒和定价能力都在提升。
双轮驱动甄选优质标的
在郑晓曦看来,整个半导体板块投资正迎来国产替代与AI驱动的历史性机遇。
首先,国产化率提升是目前核心且确定的超额收益来源。国内自主可控在持续深化,这一进程不受半导体行业景气周期和全球宏观经济周期的过多影响,具有很强的确定性。
其次,AI带来增量机会也是重要的弹性来源,能促使我国的半导体产业真正走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能够在AI产业链卡位成功的公司,意味着技术实力已进入全球先进梯队,远期能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她强调,从投资角度来看,更优的选择是双轮驱动的公司——既能受益于国产化率提升的直接拉动,又有能力参与全球竞争。目前已有一些技术壁垒很高的公司进入全球核心客户供应链,相信未来会更多。
对于市场关注的存储芯片领域,郑晓曦保持了冷静判断:确实看好存储扩产带来大周期的高景气度,存储扩产有望在2026年中或下半年实现加速扩张。而在核心存储芯片领域(如DRAM、SRAM、HBM芯片等)国内与海外企业存在显著差距,但她预期未来随着制程的迭代升级、量产规模持续放大、工艺与良率持续提升,能显著缩小其中的差距。
但她同时也提醒,短期依赖价格反弹的个股需要谨慎,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 DDR4价格较去年底涨幅超过1倍,市场预期已比较充分,对于主要依赖产品上涨体现业绩的个股,当下或是择机兑现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