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花一元钱就可以在剧场里看一场“大戏”,其背后关系着民生关怀与文化传承,也蕴藏着撬动市场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巧思
当短视频成为很多人茶余饭后娱乐生活的主角,传统戏曲又如何在现代延续咏唱?
近期,陕西渭南、河南周口、湖南岳阳、山东菏泽等多地推出的“一元剧场”模式走红,让剧院再度人声鼎沸。
“一元剧场”指的是仅花一元钱就可以在剧场里看一场“大戏”。别小瞧这一元钱,其背后关系着民生关怀与文化传承,也蕴藏着撬动市场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巧思。
一元钱打开了一扇基层群众通往艺术世界的大门。“一元剧场”的诞生,最初就是为破解陕西渭南群众“看戏难、看戏贵”的困境,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花小钱,看大戏”。当剧场里穿梭着嬉闹的孩童、坐满了热情的乡亲,剧场便成为百姓家门口热闹的文化客厅。大戏帷幕缓缓拉开,基层群众与文艺之间的距离就此拉近。
一元钱撬动了戏曲传承生态的变革。戏曲传承,关键在人。“一元剧场”凭借票价低、演出好的优势,吸引一大批观众,为传承发扬传统戏曲带来了新机遇。在山东曹县,剧团推出“群众点单、院团配餐”的模式,复排新创多部大戏;在湖南岳阳,剧团既精选多部传统曲目重新演绎,又新创现代曲目拓宽表演边界。“一元剧场”不仅使传统戏曲焕发新生,也磨炼出一批年轻演员。从“一年演不了几场”,到如今演出不断,剧团年轻演员在反复实践中驾轻就熟,缓解了“人才流失、行当断档”的困境。
“一元剧场”还为如何将传统文艺传承和创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统一起来,提供了有益借鉴。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政府主导不意味着政府包办包揽,还需“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相结合,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以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基本文化需求。
“一元剧场”正是“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相结合的生动体现。因为一元钱的门票并不能覆盖成本,所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成为多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流模式。江苏南通动员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通过“公益演出+志愿服务”形式,不仅为弱势群体送去文艺服务,还募集到爱心款;河南周口积极寻求社会力量支持,采取冠名、联办、专场等方式,解决剧场资金问题……通过企业赞助、公益支持,市场和社会的活力为剧团持续运营注入活水。
更可喜的是,“一元剧场”不只是在短期内“送文化”,更是在润物细无声中“种文化”。有剧团还探索让有经验的群众参与演出,把“一元剧场”变为真正的“群众剧场”。不论是观众学习戏曲知识,进修为半专业戏迷,还是身边的普通人登台亮相,为剧场建设建言献策,都说明了在文艺的传承发扬中,群众既是受众也是主角。只有广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文艺才能真正在群众心底扎根,这也是“一元剧场”叫好又叫座的秘诀。
力量生于参与,根基在于认同。从“一元剧场”出发,当我们把目光投射在江苏“苏超”赛场上一块普通的烧烤广告牌、贵州“村超”赛场上乡亲们忙前忙后的身影、陕西渭南剧场里尽情投入的社区志愿者时,更能感受到文化实践要始终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依靠于人,文化发展的长河便会永远奔腾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