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突破千亿、晋身全球第三大体育用品集团的安踏体育,走到向上攀升的关键节点。
在迪桑特、可隆等品牌高速增长的另一面,是主品牌安踏与FILA的增速放缓。2025年第三季度,其核心增长引擎FILA零售金额增速持续放缓至低单位数,上半年毛利率较2021年高点下滑2.5个百分点,营收贡献降至36.8%,盈利水平承压下滑;公司整体存货周转天数也较2024年的114天升至136天。
与此同时,作为ESG优等生,安踏体育的Wind ESG争议事件得分一度跌至2.92分,低于港股平均值。多品牌战略的安踏,如何保持增长动能、提升品牌治理能力,是在全球化进阶中面临的新考验。
来源:新财富杂志(ID:xcfplus)
作者:刘鲜花
在刚刚落幕的“双11”大促中,运动户外品类表现亮眼,却也厮杀激烈。2025年天猫双十一户外榜单TOP 20最新公布,骆驼保持领先居于首位,北面位列第二,去年稳居前十的高端户外品牌始祖鸟(Arc’teryx),今年则从20强之列消失,引发市场关注。


位列“中产三件套”的始祖鸟,不仅是纽交所上市的亚玛芬体育(Amer Sports,AS.N)的营收支柱,也是安踏体育(02020.HK)品牌矩阵中的上升新星。其销量变化直接影响二者的业绩表现。
2024年,安踏体育、亚玛芬体育的营收之和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75.76亿元。安踏由此成为继耐克、阿迪达斯之后,全球第三家营收达到千亿规模的体育用品集团,安踏体育的市值也时常超越阿迪达斯。
而与此同时,安踏体育也面临主品牌安踏(ANTA)与斐乐(FILA)动力减退的挑战。2025年10月27日,安踏体育披露2025年第三季度表现:主品牌安踏与斐乐零售金额均录得低单位数增长,FILA增速持续放缓,而迪桑特(DESCENTE)、可隆(KOLON SPORT)等其他品牌同比增长45%—50%。
这显示,传统休闲运动品牌面临增长挑战,新的红利来自户外等细分专业市场。这一背景下,始祖鸟口碑下滑,或为安踏体育征战户外市场带来影响。这家通过收购大举扩张的龙头,在“单聚焦、多品牌、全球化”战略下,对旗下各个品牌的穿透管理能力,也被投资者重新审视。
从亚玛芬体育公布的2025财年三季报来看,其整体业绩仍保持强劲增长。当季营收同比增长30%,达17.56亿美元;调整后净利润大幅上升161%,至1.85亿美元;每股收益实现翻倍,为0.33美元;大中华区表现尤为突出,营收增长达47%;户外板块整体收入同比增长36%,旗下品牌中,始祖鸟女士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40%,萨洛蒙(Salomon)在亚洲市场也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尽管业绩亮眼,但鉴于9月下旬“烟花事件”的持续影响,叠加本次双11排名下滑,始祖鸟后续收入是否会受到进一步冲击,仍有待数据的进一步验证。
在向上攀升的关键节点,安踏体育的增长速度会不会放缓?其又能否化解增长动力与品牌治理的双重考验?
01
千亿安踏,坐三望二
在很长时间内,中国运动市场都是海外品牌的天下。不过,2017年以来,安踏、李宁等品牌快速崛起。欧睿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运动鞋服市场排名前四的品牌为耐克、安踏、李宁、阿迪达斯。而2021年,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排名还是第二位。
其中,安踏体育的迅猛成长更是有目共睹:2008年,其营收仅46.27亿元、归母净利润为8.92亿元,到2024年,营收已增至708.3亿元、净利润达156亿元,16年间营收翻超14倍,盈利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体育用品千亿俱乐部的三强中,阿迪达斯成立于1949年,耐克成立于1972年,安踏则始创于1991年。
在数十年的全球化浪潮中,阿迪达斯和耐克用无数的故事、广告、电影、流行音乐,将“三条杠”和一个“倒钩”的符号植入了数亿人的记忆和情感中。后来居上的安踏体育,则通过收购,搭建了庞大的品牌矩阵。
自2009年开启“收并购+品牌价值重塑”的发展路径以来,安踏体育通过并购与合资,已构建起包括安踏、FILA、迪桑特、可隆、玛娅(MAIA ACTIVE)在内的差异化品牌组合(表1)。2019年,安踏体育牵头收购亚玛芬体育,又将后者旗下的始祖鸟、萨洛蒙(Salomon)、威尔胜(Wilson)、壁克峰(Peak Performance)、阿托米克(Atomic)收入囊中。
这些品牌在细分市场中精准定位,如FILA深耕网球、高尔夫及女子运动,迪桑特专注高端专业运动服饰,可隆聚焦徒步与露营场景,以充分发掘全球体育用品市场的潜力。
2025年4月,安踏体育又宣布以2.9亿美元的对价,收购德国户外服饰、鞋履及装备专业品牌Jack Wolfskin(狼爪),进一步强化在户外运动赛道的布局。2025年8月,安踏体育与韩国最大的时尚集团之一MUSINSA合资成立MUSINSA中国,并持有该公司40%股权,共同在中国发展MUSINSA STANDARD和多品牌集合店Musinsa Store等业务。
表1:安踏体育旗下主要品牌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从核心财务数据来看,2024年,耐克以3651.22亿元营收,稳居行业头部;阿迪达斯实现1782.31亿元营收,排名第二;安踏体育则实现708.26亿元营收,亚玛芬体育实现372.6亿元营收,合计超过千亿,坐三望二。
从市值看,安踏体育表现更胜一筹。2025年10月27日,耐克市值为7186.61亿元,阿迪达斯市值为2761.26亿元,安踏体育市值回落至2248.97亿元。不过,回溯历史,安踏体育市值近年很多时间已超越阿迪达斯,居行业第二,2021年上半年更一度突破5000亿港元。
可见,无论从营收规模、市值表现,还是行业影响力看,安踏体育都已经具备与阿迪、耐克“掰手腕”的能力(表2)。
表2:主要运动户外品牌的财务数据对比(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Wind,《新财富》整理
在国内运动服饰市场,安踏体育更是遥遥领先。2024年,李宁收入达286.76亿元,位列国内企业第二;361度实现收入100.74亿元,首破百亿元;特步净利润增长20%,创下历史新高。
近年,服饰行业整体呈现分化态势,不少传统品牌面临库存积压、增长乏力的挑战,但运动服饰赛道的企业却成为亮眼的存在。
作为龙头老大的安踏体育,自2007年在港股上市以来,股价由最初每股不足5港元,到2025年8月一度突破100港元,带来近20倍的回报。其创始人丁世忠、丁世家家族的财富也大幅提升,在2025新财富500创富榜上,其持股市值达到710.1亿元,居第39位。
02
FILA增速放缓,盈利压力显现
不过,营收突破千亿后,安踏体育正面临增长与盈利的双重考验:一边是多品牌矩阵中新兴业务的高增亮点,一边是主品牌安踏与FILA等核心业务的增长与盈利端承压,叠加全球化布局尚处初期、库存与费用管控挑战凸显。
具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安踏体育多品牌呈现分化增长态势:主品牌安踏收入同比增长5.4%至169.5亿元,占总收入的44%;FILA同比增长8.6%至141.8亿元,占总收入的36.8%,两大核心品牌收入均创下历史新高;以迪桑特、可隆为代表的其他品牌表现亮眼,收入同比大涨61.1%至74.1亿元,营收占比也从上年同期的13.6%提升至19.2%,成为集团增长的重要引擎。
但营收增长背后,盈利端压力持续显现。
安踏体育的毛利率2024年同比下滑0.4个百分点至62.2%,2025年上半年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至63.4%。安踏体育解释,这主要源于毛利率相对较低的电商业务占比提升,以及鞋类产品贡献增加,双重因素共同拉低了整体盈利水平(表3)。
表3:2025年上半年,安踏毛利率同比下滑至63.4%

安踏与FILA是导致其毛利率下滑的核心因素。2024年,安踏品牌毛利率为54.5%,较2023年的54.9%下降0.4个百分点;经营利润率为21%,较2023年的22.2%下降1.2个百分点;FILA毛利率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至67.8%,经营利润率下降2.3个百分点至25.3%。
FILA对于安踏体育犹如定海神针,一度支撑了公司营收的半壁江山。其产品聚焦时尚与高端运动定位,在前几年国内消费升级风潮下,迅速跑出高增长与高利润率。同一阶段,安踏体育利用FILA的现金流与品牌势能,不断丰富自身的多品牌矩阵。
但近年,FILA的营收增速不断下滑。
2019年的财报中,安踏体育首次公开FILA的经营数据,其营收同比增长73.9%到147.7亿元,在整个集团中的占比达到了43.5%。2020财年,它的营收又增长18.1%到174.5亿元,规模超过安踏品牌,营收占比则扩大到了49.1%,成为彼时安踏最大的增长引擎(表4)。
表4:2019年以来,FILA品牌的营收增速及占比

数据来源:Wind,《新财富》
值得一提的是,安踏体育对FILA高端时尚的定位,让它拥有了更高的盈利水平,2019年,安踏体育的毛利率达到了70.4%。
但这一增长态势未能持续。2022年受疫情冲击,FILA的营收同比下滑1.4%,首次出现负增长;2024年第三季度较2023年同期录得低单位数负增长,全年营收增速仅6.1%,不仅大幅回落,营收占比也降至37.6%,毛利率同步下滑至67.8%。
在2023年10月的全球投资者大会上,安踏体育给FILA定下的目标是,未来三年年均复合增长10%—15%,销售额维持在400亿至500亿元。
如今来看,FILA的实际表现已明显低于预期。2024年,FILA的收入为266.26亿元。
背后原因不难察觉:一方面,运动时尚赛道早已成为竞争红海,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另一方面,行业焦点已从运动时尚转向户外运动,始祖鸟之前的火热正是这一趋势的直观体现。
从2019年到今天,FILA这个给安踏体育贡献了巨大溢价能力的子品牌,随着消费者需求转向、竞品加剧,开始呈现疲态。与此同时,以迪桑特和可隆为首的其他品牌虽保持了超50%的高增幅,却因在总盘子中占比不到20%,无法迅速填补利润缺口。
由此,安踏体育的库存周转压力也在上升。2025年上半年,其存货总额为104.12亿元,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为136天,较2024年的114天增加22天。
图1:2025年上半年,安踏体育的存货周转天数达到136天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近年来,随着营收增长,安踏体育的研发与销售费用持续增加,呈现“高销售、稳研发”特征,研发费用率稳定在2%—3%区间,销售费用率维持在34%—36%之间。2015年上半年,安踏体育的研发费用为9.91亿元,销售费用达132.72亿元。
近年,安踏体育也在推动全球化布局。2021年,其制定了十年期的战略目标,将“单聚焦、多品牌、全渠道”战略升级为“单聚焦、多品牌、全球化”。目前,安踏主品牌和迪桑特将东南亚作为海外扩张的重点,零售网络已进入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埃及和肯尼亚市场,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2025年上半年,安踏体育在中国以外的门店数为249家(安踏224家、FILA为21家、DESCENTE为4家),海外收入占比未明确披露,但从“东南亚为出海首站”的表述可见,全球化仍处初期,对整体营收贡献有限。
03
大中华区营收占比超30%,为亚玛芬体育核心增长引擎
安踏跻身千亿俱乐部,始祖鸟所在的亚玛芬体育功不可没。对亚玛芬体育的收购,不仅改写了这一高端运动和户外品牌领导者的命运,也推动安踏体育实现量级跨越。
始祖鸟是加拿大户外运动服饰品牌,其历史可以追溯至1989年。2002年,始祖鸟被阿迪达斯全资收购,并入萨洛蒙部门。三年后,亚玛芬体育以4.85亿欧元买下萨洛蒙,始祖鸟也因此归入其麾下。
随着体育和户外市场机遇日益明显,2019年,由安踏体育牵头的投资者财团以4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60亿元)收购了亚玛芬体育,财团成员还包括方源资本、腾讯及露露乐蒙(lululemon)创始人奇普•威尔逊(Chip Wilson)的投资公司Anamered Investments,这也是当时中国体育品牌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外并购。
近年,安踏体育给市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通过并购与合资,将多个海外知名运动户外品牌经营权纳入麾下,并成功提升其业绩的能力。这种能力从安踏体育2009年收购斐乐在中国的商标运营权开始逐渐成形,至2019年对亚玛芬体育的收购后更趋成熟。
被收购之时的亚玛芬体育,正处于大幅亏损状态,2018年,亚玛芬净亏损达1.2亿欧元。而安踏体育凭借成熟的运营经验,对其展开系统性重塑:调整品牌产品线,导入DTC(直接面向消费者)模式,并以技术、生产与管理能力提升运营效率,借鉴时尚奢侈品的运营手法。
经过调改,始祖鸟从专业户外品牌演变成一个户外奢侈品牌,同时主打“敬畏自然、环保可持续”理念。
北京冬奥会后,始祖鸟开始引爆中国市场,业绩逐年高增,成为现象级品牌,其最新的年销售收入已达百亿规模。
随着户外浪潮席卷城市,近几年,拥有一件始祖鸟冲锋衣几乎成为中产社交符号。2024年,始祖鸟发售龙年限定冲锋衣,原价8200元一件,在二手平台一度被炒到1.2万元。“始祖鸟吊牌被炒到最高300元一张”也曾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安踏体育不仅将始祖鸟带出了圈,亚玛芬旗下另一品牌萨洛蒙近年也火了起来。始祖鸟与Lululemon、萨洛蒙的品牌组合被并称为“中产三件套”。
产品爆火,改写了亚玛芬体育的业绩报表。
2021年至2023年,亚玛芬体育分别亏损8.95亿元、17.91亿元和14.79亿元。2024年,其实现营收367.4亿元,净利润5.15亿元,同比增长134.8%。其中,以始祖鸟为核心的户外功能性服装部门,全年营收同比增长36%至21.94亿美元;以萨洛蒙为核心的山地户外服饰及装备部门营收增长10%至18.36亿美元;以威尔胜为核心的球类及球拍装备部门营收增长4%至11.53亿美元。
2025年上半年,亚玛芬体育收获营收192.06亿元,同比再次实现23.46%的增长,净利润达到10.83亿元,已经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图2)。
图2:2021年以来,亚玛芬体育的营收持续增长

数据来源:Wind,《新财富》整理
在亚玛芬体育的成长中,从产品看,始祖鸟是核心引擎;从区域看,2021年以来,大中华区增长最为强劲,营收同比增速均在40%以上。
2020年,其大中华区的营收仅14.34亿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为8.27%;
2021年已同比增长84.33%,达到26.44亿元,占比提升至12.16%;
2022年同比增长40.47%,为37.14亿元,占比为14.76%;
2023年同比增长60.63%至59.66亿元,占比提升至19.26%;
2024年同比增长54.28%,达到92.01亿元,占比提升至25.04%;
2025年上半年继续强劲增长42.96%,达60.71亿元,占集团总收入的31.61%,这一比例已接近美洲区域的31.75%。
财报数据显示,大中华区现已崛起为亚玛芬体育全球第二大市场,与美洲区域体量相当,其营收表现远超过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以及亚太其他市场(表5)。而在安踏收购之前,其主要营收来自欧美,中国市场销售额占比长期低迷,2010年仅1%,到2018年也才6%。
表5:亚玛芬体育各地区的收入构成

数据来源:Wind,《新财富》整理
不难看出,被安踏体育收购后,亚玛芬体育深度打开了中国市场。2024年始祖鸟销售额超20亿美元,占亚玛芬营收的四成。其中,大中华区营收增长53.7%。可以说,中国市场的表现直接牵动其整体营收走向,本地消费者的情感和意向,不容忽视。
随着盈利改善,安踏体育开始推动亚玛芬体育上市。2024年2月,亚玛芬体育在纽交所挂牌,发行价为13美元/股。2025年8月,其股价一度摸高到42.36美元/股。
虽然其股价此后一路下滑,10月26日收盘价为31.76美元/股,但市值已涨至约200亿美元,是当初收购价的约4倍。
截至2025年上半年,安踏体育对亚玛芬的持股比例为39.49%,投资账面价值达157.65亿元。
亚玛芬体育股价大涨的同时,其他股东方开始套现。2025年5月及9月,方源资本及奇普·威尔逊相继减持。方源资本减持了3500万股,套现金额超9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亚玛芬体育上市,推高了安踏体育2024年的净利润。亚玛芬体育2024年上市及配售事项权益摊薄所致的非现金会计利得为36.69亿元,若剔除这部分非经常性损益,安踏体育自身的净利润增速不足20%。2025年上半年,安踏体育净利润为70.31亿元,同比下降8.94%,核心原因也在于2024年上半年存在上述非经常性收益。
04
ESG优等生,争议事件得分下降,治理有待加强
如今,ESG已是企业全球化的“绿色船票”,全球化布局的安踏体育,也在深耕ESG。
其在2024年的ESG报告中提出,已将可持续发展全面视为企业价值的核心组成部分,并深度融入业务运营;2024年,其取得了多项ESG进展,包括:可持续产品占比突破30%;推动100+供应商的实施使用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100%的一级供应商完成ESG审核;多年来透过茁壮成长公益计划,捐赠运动产品(吊牌价值)超过11.5亿元。
同时,其明确表示,制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明确管理业务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优先在已开发区域开展生产与运营,避免对生物多样性的净损失,并承诺自有业务不涉及砍伐森林。在生态保护方面,安踏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自2021年开始合作,项目内容围绕长江江豚和东北虎等濒危物种。
从评级看,安踏体育的ESG表现也获得多家评级机构的认可。
在MSCI的ESG评级中,安踏体育实现跨越式进步,短短两年内跃升至领先级别的“AA级”。同时,其2024年首次跻身道琼斯领先新兴市场指数成分股,成为入选的6家中国内地企业之一,并在标准普尔全球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估中脱颖而出,在全球190家纺织品、服装和奢侈品公司中,其排名领先94%的同业,稳居中国鞋服行业的首位。
截至2025年10月21日,在Wind的ESG评级中,安踏体育获得了AA级,ESG综合得分达到8.91分,在获得评级的2662家港股公司中,与快手(01024.HK)并列第17名,排名处于前列,并领先港股公司均值2.15分。从具体维度来看,其ESG管理实践、环境维度、社会维度、治理维度的得分均远高于港股公司平均值,特别是环境维度的得分达到9.04分,领先港股公司均值4.37分(图3)。
图3:安踏体育在Wind ESG评级中的得分

数据来源:Wind,《新财富》整理
尽管安踏体育成为ESG优等生,但仍不乏薄弱之处。新浪数据显示,在路孚特的评级中,安踏体育的整体评级为B+,其中,环境(E)领域的评分低于社会(S)、治理(G)的A-,仅为B。MSCI的ESG评级中,安踏体育在纺织及服饰行业21家公司中,E、S指标的得分均排在第三名,G指标则排在第十一名,得分为5.4分。
同时,突发事件也会对其造成冲击。Wind的评分中,安踏体育在ESG争议事件指标的得分为2.95分,低于2.98分的港股公司平均值(总分3分)。
Wind的ESG争议事件得分由新闻舆情、监管处罚、法律讼诉三大来源事件扣分加权而得,且为实时更新,能够及时反映公司短期突发事件的风险。从安踏体育这一指标的月度得分看,始祖鸟烟花秀事件后的9月30日,其得分一度降至2.92分,远低于历史均值(2.96—3分),这应与事件引发集中性负面舆情,导致系统持续扣分不无关系。10月23日,其得分回升至2.96分,显示市场情绪正在缓和,但尚未完全恢复。
ESG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高度精细化的管理能力,将ESG理念真正融入品牌运营的每一个环节,构建更严密的风险管控体系。多品牌运营的安踏体育,未能有效管控子品牌的重大环境风险,说明集团层面的ESG战略未能有效传导至业务端,与子品牌的执行脱节。同时,在舆情爆发后,品牌未能第一时间作出妥善回应,暴露出在危机管理机制上的准备不足,舆情响应迟缓与策略失当。
由此看,ESG领域“知行合一”,仍是众多企业面临的一大考验。安踏体育或也需要再评估其品牌营销的边界管控机制,特别是在涉及敏感领域的活动时,需要建立更严格的风险评估体系。欧莱雅的案例或许能提供借鉴:其建立了“集团级红线管控机制”,将ESG、合规等议题升级为刚性标准,设置于品牌独立运营权之上,有效穿透了多品牌运营的壁垒。
安踏体育的愿景是成为世界领先的多品牌体育用品集团。亚玛芬体育的成功印证了其全球多品牌运营能力,而在新的征程中,其要攻克的,不仅是从“被海外市场接受”到“成为时代文化符号”的跨越,让品牌深度融入不同地域的文化肌理,也包括重新审视发展模式,在追求商业增长的同时,平衡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价值,赢得资本市场的长期信任。
本文所提及的任何资讯和信息,仅为作者个人观点表达或对于具体事件的陈述,不构成推荐及投资建议。投资者应自行承担据此进行投资所产生的风险及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