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或将再度进入“观望式降息”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1-21 09:05
(原标题:21评论丨美联储或将再度进入“观望式降息”)

肖宇(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11月19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公布的10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由于经济温和扩张、劳动力市场逐步降温但未现急剧恶化,美联储官员对12月是否进一步降息出现明显分歧。这一决议符合市场预期,主要原因在于,长达43天的美国联邦政府停摆,使得就业和通胀等关键数据缺失,而这些都是美联储决策所依赖的关键变量。

受数据迷雾的影响,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能见度大大下降。在这一情况下,美联储官员们的发声,成为了市场观察美联储接下来货币政策走向的重要窗口。

11月17日,美联储理事克里斯托弗·沃勒,在英国伦敦专业经济学家协会年度晚宴上,发表了《持续降息的理由》的主题演讲,认为政府停摆导致数据缺失的挑战在许多方面被夸大了。政策制定者和预测者并非“盲目飞行”或在“迷雾中”,尽管政府关门,但美联储仍然拥有大量私营和部分公共部门数据,提供了一幅不完美但完全可作参考的美国经济图景。而且根据这些数据,进一步降息的条件仍然具备。

但在美联储副主席菲利普·杰斐逊看来,当前利率的走向,需要继续根据最新的数据、不断变化的前景和潜在的风险进行平衡。在11月17日于密苏里州堪萨斯城联邦储备银行发表的题为《经济展望与货币政策》演讲中,其认为“实现2%目标的进展已停滞”“到年底失业率将较8月份相对较低的4.3%略有上升”,所以其倾向于将利率保持在“既不限制也不刺激经济的中性水平”。换言之,暂时保持不变观察数据的变化才是良策。

在决议公布前,美联储官员们的这种“共识危机”,被媒体迅速解读为12月可能暂缓降息的明确信号。尤其是美国政府重新开张后,美国财政部TGA账户(一般账户)的功能已经恢复,美国政府停摆对市场流动性的虹吸效应逐步减弱,美元流动性得以缓解。这导致市场对美联储12月持续降息的概率预期迅速下降至44%,而在9月降息决议公布后,在“点阵图”的加持下,这一预期几乎是百分百。

根据美联储最新会议纪要,决策者内部对年底是否降息存在较大的观点对立。虽然随着美国政府结束停摆,本周四美国劳工统计局9月非农就业数据即将恢复公布,但对于金融市场来说,这份已经滞后的数据所蕴含的价值显然已大不如前。在持续不断的关税冲击之下,贸易战对美国物价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统计,8月美国的核心CPI为2.7%,前值分别为2.6%、2.5%、2.4%和2.3%。

根据美联储现任主席鲍威尔一贯的“鹰派”立场,在其尚未离任的情况下,美联储进一步降息可能性下降或成不争之事实。理由在于,就业、通胀和经济前景是美联储最为倚重的关键数据。由于美国经济的产业空心化和高消费、低储蓄特征明显,所以中国生产的商品一直以来都是维持美国物价稳定的关键支撑。

自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以来,即使中美贸易摩擦不断,但截至2024年底,中国仍然是美国第二大进口商品来源国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地。美国关税对美国物价和美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被白宫选择性忽视,也被严重低估了。诚如美联储副主席杰斐逊11月17日在密苏里州演讲时所称的那样,“最终实施的关税率、传递给消费者价格的范围和时间、供应链和国内制造的反应,都会影响通胀的可持续性。”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虽然10月以来的数据大概率距离美联储锚定的2%目标尚有差距,但如果抛开防通胀的目标不谈,推动经济增长也同样是美联储的核心职能之一。在当前美国经济的核算体系中,贸易同样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说,打贸易战对美国经济的负反馈或许才刚刚开始,美联储同样需要综合评估贸易战影响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在这种背景下,根据经济数据的走向进行观望式降息的可能性正在增加。毕竟,高利率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在政府债务高企和经济增长前景不明的情况下,在动态选择中性利率或许才是美联储的最优解。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