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晚间,渝农商行发布2025年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16.58亿元、归母净利润106.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67%和3.74%,不良贷款率降至1.12%,拨备覆盖率提升至364.82%。
业绩长期增长乏力
从单季度看,第三季度渝农商行营收环比、同比增长分别为-7.98%、1.1%,环比增幅下降较大,此前公司连续两个季度营收同比增长。净利润方面,第三季度渝农商行归母净利润环比、同比增长-24.26%、1.53%,净利润环比大幅下降。
从长期来看,相比第一、二季度,第三、四季度历来是公司经营低点。如果仅仅对比三季度发现,渝农商行业绩增幅乏力,营收和净利润规模从2019年开始,就停滞不前。
营收方面,公司在2021年达到历史高峰,当年第三季度营收为78.94亿元,相比最高峰,公司今年第三季度营收累计降幅超过12%;净利润方面,2021年第三季度达到高峰,为30.18亿元。

作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公司净息差进一步收窄,前三季度净利息收益率为1.59%,较上年同期下降0.02个百分点,降幅收窄0.14个百分点。
渝农商行是一家区域性农商行,其收入增长高度依赖区域经济活力与信贷规模扩张,在宏观经济承压背景下,信贷投放增速与资产收益水平的双重受限,直接导致营收增长陷入瓶颈。同时,中间业务发展滞后的问题未得到改善,从现有数据看,渝农商行营收结构中仍以传统存贷利差为主,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等轻资本业务贡献有限,未能形成有效的增长补充。
贷款增速低于资产增速
从资产和负债看,渝农商行贷款增速低于资产增速,金融投资业务扩展较慢;负债端则依靠波动性较高的个人存款,对公存款相对较弱。
在资产端,贷款投放增速与资产总额扩张速度不匹配,渝农商行前三季度资产总额同比增长9.3%,但客户贷款和垫款总额增幅仅8.92%,其中公司贷款作为对公业务核心,增长动能不足,未能充分发挥规模拉动作用。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金融投资业务的低效扩张,三季度末金融投资额为6564.98亿元,相比去年末仅实现4.54%的增长。在利率市场化持续深化的背景下,这类资产的收益空间不断收窄,进一步拖累整体资产收益率。
在负债端,渝农商行存款结构呈现“重个人、轻对公”的特征。三季度报显示,集团个人存款占比高达85.7%,而公司存款仅1413.97亿元,占比不足14%,且增速滞后于整体存款规模扩张节奏。
公司存款的薄弱直接导致负债稳定性不足,个人存款受居民收支预期影响较大,易出现季节性波动,而对公存款的缺失使得银行难以获得低成本、长期限的稳定资金来源,既推高了负债成本,也限制了中长期信贷业务的开展。
发展动能亟待转换
渝农商行“农村领跑、城市赶超”的战略尚未有效突破区域与业务瓶颈。作为区域性农商行,其业务高度集中于重庆及周边地区,未能形成跨区域发展的格局,在区域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面临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增长空间受限。
从战略落地效果看,城市业务“赶超”乏力,未能培育出与农村业务互补的核心增长极,而农村市场受农业周期性波动、农户信贷需求分散等因素影响,规模扩张与风险控制的平衡难度持续加大。
在新兴业务布局上,相较于股份制银行及大型城商行,渝农商行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深度服务、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投入与产出均存在差距。缺乏特色化、差异化的业务亮点,使得其在吸引优质客户、拓展高收益业务方面竞争力不足,进一步固化了经营薄弱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