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山东已累计成功保障19次海上发射任务,将12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海上发射能力与频次稳居全国前列。
在10月10日召开的山东省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山东省政府相关负责人解读了近日印发的《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山东将力争到2027年,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若干措施》把山东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总体布局统筹谋划,立足发挥山东省工业体系完整、基础较好的优势,围绕火箭卫星研发制造、数据开发应用,以及新材料、零部件、元器件、集成电路等航天关联配套领域发展,在技术创新、人才招引、企业培育、产业集聚、生态优化等方面给予支持,共包括6个方面18条措施。
据介绍,山东将瞄准巩固东方航天港的“海上发射优势”和全省的“液体火箭试验优势”,着力提升火箭制造能力和新型火箭研发能力,推动火箭航班化发射。对海上发射项目,按照不超过有关保费总额35%的比例,给予每个项目不超过300万元的保险补贴。突出“航天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合发展,对符合相关规定的卫星数据算力交易场景和卫星应用大模型产品,分别给予每个不超过500万元和100万元奖补。
据介绍,山东将支持烟台打造山东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核心区,推动济南、泰安打造省会都市圈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引导青岛打造卫星应用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各市结合特色优势参与航天产业协作配套。每年,山东将培育遴选10家左右具备核心技术竞争力、配套服务水平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商业航天配套企业,给予每家不超过100万元奖补,鼓励商业航天全域、全产业链发展。山东支持商业航天创新平台建设,对符合相关规定的国家级平台,给予经费支持;鼓励航天科技成果转化,符合条件的可享受最高50万元贷款贴息。
此外,针对当前商业航天产业发展面临的人才、资金两大关键要素,山东提出一系列引才、育才、用才措施,并在财政、金融、资本等方面提出支持政策,特别是鼓励“金融链主”充分发挥作用。
据悉,目前,以海上发射为核心牵引,山东省商业航天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凸显。烟台聚焦海上发射、火箭制造、卫星研发、航天文旅等,已形成“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济南、泰安主攻液体火箭制造、试验以及卫星研发应用等,一大批优质航天产业项目落地投产;青岛侧重测控服务与海洋遥感应用,已形成覆盖国家重大工程与商业星座运营的完整测控能力;其他城市也结合各自优势,积极布局商业航天关联配套产业,全省已初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集群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