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限购潮”来了,投资者如何应对?
来源:国际金融报作者:朱灯花2025-08-27 23:43

随着市场热度持续升温,公募基金集中“闭门谢客”。

近日,易方达、华泰柏瑞、南方、华夏等多家基金公司纷纷官宣旗下部分基金开启限购模式,其中多数基金为绩优产品。

实际上,自8月以来,市场上多只业绩领先的主动权益基金陆续宣布限购,市场已迎来“限购潮”。Wind数据显示,8月1日至今,全市场共计已有409只基金发布暂停申购或大额申购相关公告(份额合并计算)。

受访人士认为,限购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大额申购受限,间接影响则可能促使投资者将目光转向其他产品。面对这一变化,投资者应保持理性,科学看待基金收益中来自市场风格的贝塔收益和来自基金经理能力的阿尔法收益,建立更加合理的资产配置框架,淡化对短期业绩的过度关注。

公募基金“限购潮”

在赚钱效应的驱动下,市场迎来了一波集中“限购潮”。

8月25日,华泰柏瑞基金发布公告称,自8月26日起对旗下中证2000指数增强产品实施限购,单日单个基金账户申购金额不得超过10万元。该基金今年以来表现强劲,跟踪中证2000指数的相关基金涨幅在宽基指数中居前。

无独有偶,易方达基金于8月26日公告称,旗下先锋成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瑞享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即日起暂停大额申购及大额转换转入业务,下属分级基金的限制申购金额为100万元。截至8月27日,上述两只基金近一年收益率均已超150%。

除此之外,8月26日,南方基金官宣称,即日起暂停南方纯元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单日每个基金账户累计超过500万元的大额申购、定投和转换转入业务。

同日,华夏基金也公告称,自8月29日起限制华夏鼎顺三个月定期开放债券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的申购及转换转入业务,限制金额为单日累计不超过10万元。

实际上,近期基金“闭门谢客”的情况并不少见。自8月以来,多只业绩领先的主动权益基金陆续宣布限购,其中既有投向人工智能、创新药等热门方向的主动权益基金,也有策略容量有限的量化基金。Wind数据显示,8月1日至今,全市场共计已有409只基金发布暂停申购或大额申购相关公告(份额合并计算)。

转型精细化运营

“当前公募基金行业出现的‘限购潮’,是基金公司主动采取调整措施的体现。”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经理朱润康向记者表示,这一现象释放出行业逐步从“规模驱动”转向“质量驱动”的积极信号,表明基金公司更加注重投资策略的有效性以及持有人利益的保护,同时也反映出行业正由追求规模增长向提升投资者体验转变,有助于推动公募基金行业走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在朱润康看来,绩优产品纷纷开启限购,主要出于三方面原因:

其一,这有助于控制基金规模,避免因体量过大影响投资策略的执行效果和基金经理的管理效率。

其二,这有助于保护现有持有人利益,防止资金短期内大量涌入稀释收益或引发短期套利行为。

其三,这也是响应监管要求的举措,落实基金规模与业绩之间的动态平衡机制。

对投资者而言,朱润康表示,限购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大额申购受限,间接影响则可能促使投资者将目光转向其他产品。面对这一变化,投资者应保持理性,科学看待基金收益中来自市场风格的贝塔收益和来自基金经理能力的阿尔法收益,建立更加合理的资产配置框架,淡化对短期业绩的过度关注。在实际操作中,可考虑配置同一公司旗下投资风格相近的其他产品,或分散投资于不同类型的基金,以规避“追涨杀跌”带来的风险。

财经评论员张雪峰也表示,对于投资者而言,绩优产品纷纷开启限购会使投资者无法大额追加优质基金,可能错失部分收益机会。同时,定投或分红再投资可能受限,这也需要投资者调整资金规划。此外,集中“限购潮”释放“绩优基金稀缺性”信号,可能引发投资者对其他同类产品的追逐,需警惕市场情绪过热。

总的来看,张雪峰认为,限购潮反映了公募行业从粗放增长到精细化运营的转型,投资者需更重视资产配置的均衡性与长期性,而非追逐短期热门产品。

责任编辑: 高蕊琦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