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运行四周年。
回顾这一年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发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迎来关键一跃,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预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将达到3700家左右,覆盖排放量约80亿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也于今年启动交易,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正式签发。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6.73亿吨,累计成交额超462亿元。2024年全年成交额创历史新高,达180.44亿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
全国碳市场运行四载,制度框架日臻完善,减排转型效能显现。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的关键节点,全国碳市场扩围提速,配额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数据质量管理不断强化,将释放更多绿色转型潜力。
首次扩围覆盖80亿吨碳排
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制度安排,是国际通行的气候治理政策工具。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也对全国碳市场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出台,我国碳市场健康发展有了强大的法律保障。
近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全国碳市场自上线交易以来,总体运行健康有序,呈现出稳中有进、规范有序的发展态势。
2025年3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迎来首次行业扩围,在发电行业基础上,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与之配套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和技术规范也陆续发布。
2025年6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启用单向竞价交易方式,进一步完善交易方式,提升交易效率。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年排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以上。此次扩围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扩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类。此次扩围后,预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将达到3700家左右,覆盖排放量约80亿吨。
至此,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四大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而在国家重点控排行业名单里仍有四大行业待入,分别为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
中环联合认证中心部长张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3年起,生态环境部组织多家研究机构及各行业协会开展八大行业纳入碳市场关键问题和路径研究,当前碳市场扩容遵循“成熟一个、纳入一个”原则。
张杰分析称,回顾扩容历程,发电行业因按基准值分配配额的数据基础最好,于2021年率先纳入碳市场履约交易。其他三个行业当中,建材行业包括水泥制造和平板玻璃制造等子类,当前扩容先期纳入碳市场的是其中工艺生产最成熟、配额分配方法及数据基础最好的水泥熟料生产环节。在不考虑外购电力排放的情况下,铝冶炼行业中铝电解工序对应的直接碳排放体量较小,仅几千万吨,对碳市场的总体影响相对较低。
“目前,全国约有730家钢铁企业开展年度碳排放核算与报告工作,其中纳入履约的长流程钢铁企业(包括高炉、转炉等工序)约300家,排放量17亿吨,占钢铁企业总排放量的90%以上。其余行业将按节奏推进,预计在2027年左右陆续完成纳入工作。”张杰表示。
赖晓明也对记者表示,今年全国碳市场行业扩容,纳入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这三大高碳排放领域同时也是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覆盖并受影响的行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碳壁垒压力,我国下一步亟须加速开展绿电应用推广与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精准摸底等基础性工作,以夯实数据基础、提升产品绿色竞争力,有效应对国际贸易规则变化并推动行业低碳转型。
碳价一度突破每吨百元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目前已完成三个履约周期的配额交易与清缴工作。
生态环境部发文表示,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市场活力进一步提升,重点排放单位碳减排意识持续加强,配额清缴完成情况全面趋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全社会实现低成本减排功能不断显现。从配额清缴完成率来看,2023年度配额应清缴总量52.44亿吨,配额清缴完成率约99.98%。
在2025全国低碳日“国际自愿碳市场对话”活动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排放交易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关键作用在于切实推动“双碳”目标的落地实施。
“仅靠行政措施难以有效推进‘双碳’目标,我国如今借助市场手段,以全社会最低成本的方式来实现减排,这是非常重大的进展。”张希良表示,目前碳市场所管控的碳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60%以上,数据质量问题在技术、行政等多方面的努力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有效提升了碳市场的数据可信度。
从碳价来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运行以来,2024年4月24日首次突破每吨百元,未出现短期内剧烈变动情况。近一年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价格在合理区间内波动,交易规模、活跃度持续提升。
赖晓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收盘价于2024年4月首次突破100元/吨,近期市场价格在70~80元/吨。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1.89亿吨,累计成交额181.14亿元,碳价较去年高点有所回落。相较于CEA(碳配额)价格的下跌,CCER走势更为平稳,截至7月7日收盘,CCER成交均价为87.79元/吨,比CEA价格高约15%,二者出现价格“倒挂”现象。
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碳高级分析师谭琭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一年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2024年11月价格攀升至历史高点超过105元/吨后,目前价格已回落至约75元/吨水平,交易量仍然集中于履约期前。
谭琭玥向记者表示,全国碳市场仅包含发电行业时,配额供应相对充足,使得配额价格承压,但出台的配额结转政策已经着力缓解这一局面。但由于配额整体供过于求,且钢铁、水泥和铝冶炼行业在2024年度暂不需要额外购买进行履约的政策与部分参与者的市场预期有出入,与此同时CCER也在补充可用于抵销的减排量供给,因此CEA价格持续回落,这也是市场供需关系变动带来的价格信号。
“CCER目前价格高于CEA,说明其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用于履约是减排量的一大价格保障,但同时CCER也可以用于自愿碳抵消、大型活动碳中和等,因此市场参与者也会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购买。”谭琭玥分析称,在后续CCER供应量上涨、市场参与者逐渐增多后,价格也会更趋近于它的真实价值。作为可用于合规抵销的减排量,CCER无疑将使CEA的需求略为降低,但政策制定者也会同步考虑CCER抵销量来制定CEA的分配计划,且试点碳市场也已有多年践行的经验,因此预计CEA的价格不会受到CCER的过大冲击。
张希良也向记者表示,从实际效果看,碳价水平与国家碳减排目标相匹配,市场机制正有效引导资源配置,推动整体减排目标的实现。
CCER交易额破两亿
全国碳市场交易迄今经历四周年,整体呈现运行平稳、活力提升的良好态势,金融属性不断完善。
2025年3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交易,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正式签发,市面上有了新的CCER减排量可用于交易,为市场的活跃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强制碳市场对重点排放单位排放行为进行严格管控,自愿碳市场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两个市场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并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有机衔接,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15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约237.8万吨,累计成交额达两亿元。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有四类主体在全国自愿减排市场开户,全国和地方重点排放单位每年需要购买一定量的CCER进行履约抵销,第三类是自主开发CCER产品的项目业主,第四类是企业,金融机构或投融资机构都可以注册CCER账户,到北京绿色交易所客户端进行线上交易。
赖晓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前,地方试点已开展十余年碳金融创新探索,形成一系列可复制模式。例如,上海环交所已联合金融机构开发了多样化的碳金融产品和业务,陆续推出碳质押、碳回购、碳保险、碳指数、上海碳配额远期及挂钩指数的ETF等碳金融产品与服务。
张希良也对记者表示,从国际交流来看,中国在自愿碳市场的供给侧、需求侧和金融服务能力上已具备独特优势,相较于欧美等地区,中国应更具自信,在全球自愿碳市场的规则制定、标准建立和平台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从中国的优势来看,技术层面,在可再生能源、核能、造林与森林经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领域具备显著技术优势,能确保碳信用的额外性和高质量供给;需求层面,全国强制性碳市场5%的抵消机制、企业自身碳中和需求及上市公司ESG披露要求,形成了庞大的市场需求,这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张希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