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4月经济数据彰显韧性,政策评估与展望需多维考量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江聃2025-05-21 19:08

5月21日,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2025年5月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上表示,近期公布的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彰显了我国经济的弹性韧性,一些数据好于市场预期,其中,以美元计价的货物出口货值同比增长8.1%,尽管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尚未完全转正,但已大幅收窄,预计二季度转正可期。4月份,生产需求平稳增长,与此前市场预期的经济将全面承压状况不符。因此,市场对进一步政策放松的预期可能需要重新梳理评估。

在外部环境方面,刘元春强调,4月份,尽管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和进口分别下降了21%和13%(以美元计价),但对非美区域的出口却大幅增长。需要重新评估加征关税带来的变化对5月、6月经济的影响,评估关键在于分析抢出口行为对常态状况的影响,以及中美关税谈判结果和谈判后中美博弈的走向。

从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看,刘元春认为,下阶段,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继续落地。做好自己的事,最为关键的在于稳定国内大循环基本盘,而基本盘的稳定并不简单在于扩消费,更为关键的在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近期城市更新改造一系列的政策组合要求到6月份要全面落地,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使用将成为政策加码的重要方向,而非仅依赖专项债。1—4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4.6%,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增长17.7%,综合来看广义财政支出同比增长超过7%。广义财政支出正增长是更加积极财政政策落地的关键,财政政策落地存在半年左右的时滞,政策效应未来落地显效值得期待。

刘元春还强调,微观政策的调整同样重要。当前低价格现象不仅源于供给关系,还与微观市场环境和定价体系有关。调整市场竞争秩序和治理“内卷式”竞争、非规范性执法等问题,将有助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带来的红利在微观主体财务上得到体现。

此外,刘元春表示,需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把握政策出台顺序和力度。扩内需战略不仅包含短期刺激,更多是聚焦结构性问题的调整。看待宏观政策如何加力,要从简单的危机管理向中期结构调整和战略实施的维度转变,才能够对中国经济弹性韧性基础上相应的政策选择、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的协调、短期政策与中期结构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等有更好的理解。

责任编辑: 刘少叙
校对: 高源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