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车展看汽车业转型“中国速度”(产经观察)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王  政2025-05-07 10:17
(原标题:关键技术加速升级合资合作持续深化人工智能深度赋能 从上海车展看汽车业转型“中国速度”(产经观察))

海外观众正在国产汽车品牌展台前做直播。

易刚摄

观众在现场沉浸式体验智能车机系统。

宇新摄

上海车展上,领克展台人来人往。

夏雨摄

4月23日至5月2日,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上海车展”)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家中外企业携超百款新车及前沿技术亮相。

本届上海车展期间,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汽车产品定义、价格定义、商业模式上的大胆探索,产业链领军企业在研发效率、技术迭代、成本控制等领域的孜孜追求,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对于数字化、智能化体验的高接受度,让跨国车企再一次感受到创新转型的“中国速度”,更让“在中国、为全球”成为行业共识。

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加速升级

硬派新能源SUV,可蟹行、原地掉头、爆胎行驶,还可在80厘米水深连续涉水“航行”两小时;一款组合辅助驾驶系统,其泊车代驾功能可实现地下停车场跨层通行、代客充电;一款动力电池,体积能量密度高达1000瓦时每升以上……

本届上海车展,中国智能电动车企和供应链企业推出的电动化、智能化新技术,让人大开眼界。

“中国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正引领全球汽车行业的转型发展。”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马智欣说,日产汽车正充分利用中国市场领先的科技和资源优势,携手开发创新且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当前,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格外引人关注。连续8年位列全球动力电池年出货量第一的宁德时代,在上海车展开幕前发布了其在电池材料、架构等领域的最新进展。

在材料领域,宁德时代推出钠离子“钠新电池”,能有效降低对锂资源依赖,目前已大规模量产。其中,钠新乘用车电池能量密度达175瓦时每千克,支持500公里续航,在零下40摄氏度的环境下仍可保持90%的可用电量。

在架构层面,宁德时代推出了由双核架构与自生成负极技术深度融合的骁遥双核电池,不仅让电池包拥有两个强大的“独立能量区”,能够确保动力输出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还可让电池体积能量密度提升60%,重量能量密度提升50%,续航里程大幅提升。

本届上海车展,主流车企还发布了一系列组合辅助驾驶前瞻技术。

广汽埃安与滴滴联合打造L4级自动驾驶Robotaxi车型,计划今年底下线交付,2026年开启示范运营。华为发布乾崑ADS 4,端到端时延可降低50%,通行效率提升20%,重刹率降低30%。

据介绍,乾崑ADS 4共有4个版本,其中,ADS Ultra旗舰版搭载高速L3专属方案。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首席执行官靳玉志表示:“目前,华为已在云端世界引擎进行了6亿公里的高速L3仿真与验证,已为高速L3量产商用做好准备。”

创新转型的“中国速度”还体现在芯片领域。

本届上海车展,智能辅助驾驶芯片供应商地平线带来了当前国产最高性能、算力达到560TOPS(每秒处理万亿次)的征程6P芯片,并发布了国内首个软硬结合全栈开发的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今年9月,该系统将在奇瑞星途品牌上全球首发量产。

“成立10年来,我们聚焦深度神经网络计算方向,推出三代智能计算架构,实现了计算性能超千倍的提升。”地平线创始人余凯说。

“在中国、为全球”迈出新步伐

上汽大众主导开发大众品牌首款增程式全尺寸SUV概念车,东风日产主导开发日产品牌纯电轿车N7,长安与马自达联合开发长安马自达新能源车型EZ—60……上海车展上,跨国车企陆续交出合资合作2.0时代的阶段性答卷。

从“在中国、为中国”到“在中国、为全球”,跨国车企正在中国完成从制造到研发、从输入到输出的角色转换。

“中国市场的创新节奏令人惊叹,这里的电动化、数字化进程远超全球其他地区。”两年前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的这一判断,在奔驰的实践中得到印证。

本次上海车展,奔驰纯电长轴距CLA全球首秀,其搭载的全场景组合辅助驾驶系统完全由中国研发团队主导开发,耗时仅18个月。这样的研发速度,离不开奔驰在北京、上海两大研发中心及超2000人本土研发团队的助力。

车展上,上汽通用别克品牌推出全新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并发布了仅用18个月完成开发的别克“逍遥”超级融合架构。该架构可实现MPV、SUV、轿车3种全车身形式,纯电、插混、增程3种全新能源技术以及前驱、后驱、四驱3种全驱动方式的研发生产。未来12个月内,上汽通用将推出6款基于该架构的新车。“别克速度”的背后,是上汽通用泛亚技术中心的有力支撑。

合资合作2.0时代,奥迪的选择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自2019年起与华为深度合作,全力破解燃油车搭载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面临的动力系统协同、传感器供电稳定性与实时数据闭环三大难题。上海车展上,奥迪品牌5款新车,全部采用了双方合作开发的全新电子电气架构,让燃油车也拥有了与电车同级的硬件和软件土壤。另一方面,奥迪与上汽联合开发全新AUDI品牌首款量产车型E5 Sportback,将于年内上市。

“想要造出真正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就必须要用‘中国人的头脑和方法’,聚焦中国人的思维来进行产品研发。”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晖介绍,为实现从“适应中国”向“由中国定义”的转变,丰田整合了在华四大研发中心,将研发决策权从日本总部转移至中国,还建立了由中国人担任车辆开发负责人的“中国首席工程师制度”。3月上市即热销的广汽丰田铂智3X,本届上海车展首发亮相的bZ5、铂智7以及下一代卡罗拉,都由年轻的中国首席工程师主导开发。

创新变革,全方位拥抱人工智能红利

智己汽车发布“线控数字底盘”,制动距离缩短6%到8%,还可主动过滤很多危险操作;小鹏汽车发布具备“AI智能预描”功能的AI底盘,可扫描车辆前方30米路况,预知路面的坑洼和障碍并对减振器进行适应性调整;通过“全域AI”技术赋能,吉利旗下硬派SUV银河战舰成为全球首款可实现“全场景、全地形、全能量”主动切换的AI智能体……

行走上海车展,AI无处不在。伴随着智能座舱重构人车交互范式,组合辅助驾驶突破场景边界,大模型驱动全链路业务创新,一个以AI为神经中枢的“汽车智能体”构想,正在汽车产业的变革浪潮中轮廓渐明。

在与阿里巴巴达成AI大语言模型战略合作、发布由宝马本土研发团队主导打造的“用车专家”与“出行伴侣”智能体之后,宝马再度深化本土AI生态布局,宣布接入DeepSeek。

东风汽车展示了其打造的企业级太极大模型,借助AI造型助手、AI代码助手、AI仿真助手等多个智能体,新车研发周期缩短35%以上,协同成本降低30%,产品定义精准度提升50%以上。

继年初在CES消费电子展上发布了行业首个“智能汽车全域AI”技术体系,3月初发布基于AI“世界模型”打造的千里智驾之后,本届上海车展,吉利再度带来“全域AI”技术赋能安全体系的最新成果。

“目前,吉利已经将AI应用于架构、动力、底盘、座舱、辅助驾驶等智能汽车全域,同时还将AI深入到产品研发、生产、售后服务等全价值链环节中,实现了全场景的AI智能体验。”吉利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淦家阅表示,吉利高度关注产业变革趋势,并着手在企业内部搭建适应颠覆性创新的体制机制,提升将技术快速转变为业务价值和用户体验的能力。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显君表示,AI+电动化、AI+智能化将加速汽车行业颠覆性创新变革的进程。车企应尽快基于AI制定战略,打造包含新机制、新流程、新文化、新人才的全新组织架构,加快转型步伐。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