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舆情周报|交大昂立回应年报“难产” 杭州热电双高管辞职
来源:证券时报网2023-06-09 17:21

本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5月CPI同比上涨0.2%,PPI同比下降4.6%;海关总署公布,今年前5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6.77万亿元,同比增4.7%;5月财新中国服务业PMI录得57.1,较4月上升0.7个百分点,为2020年12月以来次高;5月财新中国综合PMI上升2.0个百分点至55.6,创2021年以来新高;5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回落至2020年6月以来的新低,全球经济继续波动下行;证监会核发7个企业债注册批文,拟募资约180亿。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数据,近一周(6月3日-6月9日)舆情热度靠前的前五大上市公司事件是:

QQ图片20230609170946.png

交大昂立回应年报“难产”

昔日“国内保健品第一股”交大昂立(600530.SH)至今仍未披露2022年年报与2023年一季度,从而引发市场对公司的经营状况、财报能否按时披露、新老管理层纷争等多个事项的高度关注。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定》的规定,如公司在2023年6月30日内仍无法披露经审计的2022年年度报告及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公司股票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如果8月31日前,交大昂立仍无法披露上述两份财报,公司股票可能退市。

6月6日,交大昂立在上海举行媒体沟通会,这是公司首次公开回应关于年报未能按期披露的原因。交大昂立财务总监及财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交大昂立未能按期披露的核心原因是时间不足,无法在4月30日之前完成对前期大量错账的调整。“前期错账的具体情况包括前任管理层私自用公司资金购买团体险并退保至个人账户、关联方资金占用、金融业务坏账计提和其他资产的坏账计提。”

媒体观点:

《上海证券报》:全面注册制之后,监管部门更关注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且要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能够提高质量,上市公司按照法律规定的期限发布定期财务报告是公司的基本义务。通常来看,未能如期发布年报的上市公司,往往面临经营不善、内部治理混乱等重大问题。投资者要警惕风险,不要存投机心理去“火中取栗”。

《证券时报e公司》:虽然管理层对8月31日前披露年报充满信心,但目前,交大昂立还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公司至今未选定年报审计机构。今年1月,交大昂立公告,因与原审计机构大信所在审计业务约定书部分条款和审计费用等重要事项上未能达成一致,公司拟改聘中兴华为2022年度财报及内控审计机构。然而由于年报审计机构在约定期限内出具反映公司真实情况的审计报告存在困难,因此公司向中兴华所寄送了《解除相关业务约定书的通知》。

《每日经济新闻》:随着公司新版本年报披露和对前高管追责的推进、退市风险的暴露,交大昂立两大股东对董事会的争夺还有加剧的可能。争夺董事会、抬杠式投票互否,都是核心股东个体利益的极端表达,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并不是基于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而在于自身的诉求是否得到满足。核心股东各自用专业的说辞来批驳对方的无理,让中小股东难以判断谁对谁错,最终的结果往往是长期的拉锯,股价、经营一起遭殃,中小股东利益受损。

《蓝鲸财经》:管理层变动、审计调整、年报重编……一切的一切,都让交大昂立的近6年变得扑朔迷离。而这之前,回想起公司曾披露的2022年预亏业绩,则更是让投资者心中“雪上加霜”。不可否认,这位曾经在保健食品行业占据领先地位的龙头选手,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崛起,其优势似已逐渐被削弱。而直至今日,仍焦头烂额于内部问题的交大昂立,在内忧外患之下,未来能否还会有翻身的机会?

舆评

交大昂立自去年新任管理层就位后,罢免上任仅3个月的总裁,在房屋租赁事项上“先斩后奏”,在年报披露期间突然更换审计机构,期间新旧股东还因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对簿公堂”,引发了外界对于新任管理层“翻旧账”、“内斗”的质疑。如今年报“难产”再度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反映的是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混乱无序。对于交大昂立来说,如期交出年报,解除退市风险是其要闯过的第一道坎,另一道坎是如何拯救持续萎缩的主营业务,将重点放在提升公司价值上。回到交大昂立年报“难产”的事件上,其后续能否在规定日期前披露年报、将中小股东利益落到实处值得多方关注。

杭州热电董事长、监事会主席双双辞职

6月7日,杭州热电(605011.SH)晚间公告,许阳先生因工作调整申请辞去公司董事长、董事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职务;同时,胡利华女士因工作调整申请辞去公司监事会主席、监事职务。

数据显示,杭州热电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达到147.15%。其中,仅5月份单月累计涨幅达到165.72%,从5月12日至6月5日,17个交易日内走出11个涨停板,期间累计涨幅近180%。6月5日,上交所发布关于杭州热电的相关通报,表示部分投资者在交易该股过程中存在拉抬股价等影响市场正常交易秩序、误导投资者正常交易决策的异常交易行为,上交所依规从严对相关投资者采取了监管措施。

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的监测数据,5月12日至6月9日期间,共监测到此次事件相关舆情声量10368篇。

图片1.png 

舆评:

5月以来,杭州热电的舆情热度一直处在较高区间,且负面舆情占比较高。近期略微有所回落的舆情热度又因董事长、监事会主席双双辞职事件再度走高。尽管公司公告称其二人皆因工作调整原因而辞职,但舆论观点更多聚焦在两人是否有持有公司股份、高管年薪百万却突然辞职,是否与公司近期股价异常波动有关上。

长安汽车回应被供应商申诉其强行扣10%货款

近日,一封题为《保护中小汽车零配件实体企业刻不容缓——致长安汽车采购部的申诉函》在网上流传。申诉函称,2023年3月28日,长安汽车公司采购部向其数百家供应商发函,利用其掌控的对供应商的未付款,通知将对供应商的货款直接扣款10%,以应对其遇到部分车企降价引起的汽车市场部分车型滞销。

6月7日上午,针对《申诉函》中提及的内容,长安汽车(000625.SZ)发布公开声明进行回应。声明称,长安汽车从未收到任何供应商发来的“函件”。函件所述“直扣产值”、“直扣货款”等内容系不实信息。

图片2.png

媒体观点

《证券时报》:虽然长安汽车对申诉函中提及的内容进行了否认,但有业内人士判断,该事件背后透露了零部件供应链在这一轮价格战之下的生存状况。今年3月,国内汽车市场掀起前所未有的价格混战,多家车企对旗下的车型进行降价以稳住市场份额。长安汽车也在3月中下旬针对部分车型推出购车优惠。尽管降价带来的利好是立竿见影的,但业内机构却普遍不建议车企持续进行价格战。

《澎湃新闻》:主机厂为了保证自身利润做出向供应链层层施压的举措,可以理解,但“不讲武德”。而作为供应商,则面临“进退两难”。据媒体报道,除了长安汽车之外,上汽乘用车、吉利汽车均有与供应商商讨配合其降价的行为,但形式上没有长安汽车那么强硬。协商解决双方矛盾目前看来仍属上策。在汽车行业的变革时期,不少专家都曾呼吁,产业链上下游只有和谐共生,才能平稳登上下一片大陆。

《每日经济新闻》:此次“强扣货款”风波折射出愈演愈烈的车市“价格战”压力已经传导至上游供应商。特别是对中小零部件企业来说,盈利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实际上,早在3月22日,中汽协就曾发文呼吁,此轮降价炒作应尽快降温,让行业回归正常运行状态,确保全年行业健康平稳发展。“价格战不是长久之计,汽车市场应尽快回归正常秩序。”中汽协方面认为,降价处理库存,适当回收成本是正常经营措施,但不能因此沦为“价格战”。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