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遭遇烂场雨,如何告别“靠天吃饭”?
来源:界面新闻作者:张旭2023-06-05 10:46
(原标题:【深度】麦收遭遇烂场雨,如何告别“靠天吃饭”?)

“靠天吃饭,人在大自然面前还是很无力的。”2023年6月2日,家住河南省平顶山市下辖汝州市小屯镇某村的张欣(化名)告诉界面新闻,自家种植20亩的小麦目前仍杵在地里未能收割。

张欣说,今年一直下雨,能下地的收割机数量很少,导致大家都在争抢拦截,即便事先排好队,也不一定能按时收割。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降雨,父母和很多邻居一样,这几天无比焦急,但只能聚集在地头或路口干等。

2023年5月25日以来,刚刚进入麦收时节,河南省就遭遇近10年以来最严重的“烂场雨”天气,导致局部地区小麦霉变发芽。对此,河南全省上下发布系列抢收晾晒措施,全力以赴“雨口夺粮”。

收割机仍然紧缺

“昨天(6月1日)凌晨3点多,我二伯家好不容易等到收割机,结果车又坏了。”

张欣的二伯年纪大了,血压也高。“一天吃几次降压药都降不下去。后来,他听说醋可以降血压,最近就把醋当白开水喝。”张欣说,天气预报说这两天还会下雨,二伯母怕小麦被淋湿后变得更黑,此时老两口正在地里“手工割麦子”。

同样也在等待收割机的还有驻马店市遂平县关王庙村的王宁(化名)。他向界面新闻表示,目前,村里收割机非常紧缺,“好几天没有睡过一个整宿觉了,就得一直在地里盯着,时刻催促收割机赶紧来自家地里收割,不然被别人拦截了再找收割机还得排队。”

界面新闻采访多位驻马店、平顶山、周口等市下辖区县的农户均表示,目前需要时刻等待收割机来收割小麦,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大家都担心下雨会再次影响收割进度。

而天公确实不作美。据河南省气象台预报,6月首个周末河南大部会持续阴雨,尤其是黄河以南地区降水较为明显。预计3日白天至4日白天豫西、豫南大部以及豫中、豫东局部天气条件不适宜机收,4日夜间至5日白天,豫南、豫东局部天气条件不适宜机收,5日夜间至6日全天河南全省天气条件适宜机收。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向界面新闻表示,“雨后抢收”的关键是政府要做好收割机应急和调配工作。

界面新闻注意到,5月28日,河南省政府网站发布消息称,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要求全省各地全力做好雨后机械抢收准备,尤其是降雨影响大的信阳、南阳、驻马店、周口等地,要进一步摸清农机分布、余缺情况,联系外出机手尽快返乡,逐村、逐户、逐地块开展服务对接,确保成熟小麦适时收获。

5月31日,商丘市农业机械发展中心网站发布消息称,宁陵县农机发展中心进一步要求,对已经参加外出跨区作业的机械,根据实际情况设法紧急召回。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引进外来机械来本地作业,已经引进的机械,要千方百计挽留在本地作业。

同日,平顶山市政府网站也发布消息表示,农机和农机手到位,是抢收的关键。全市农机系统采取“外引内联”方式盯紧“人”和“机”。其中,内联方面,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紧急联系外出作业农机手,要求及时返回。

为什么收割机数量还是不够?驻马店市农吉农机专业合作理事长王江涛告诉界面新闻,“收割机每年跨区作业都是按照小麦成熟时间由南向北进行,但是近日以来的阴雨天气耽误了南部小麦收割的最佳时间,导致各地包括河南北部农村同时进行麦收,就难以避免出现了收割机不够用的情况。”

此前,河南省南阳市发生部分收割机下高速受阻事件,也使得当地小麦抢收工作面临考验。

根据《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相关规定,符合条件的联合收割机和运输联合收割机车辆可以免交车辆通行费,但需要办理农业农村部统一印制的收割机“跨区作业证”。

南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主任李奇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跨区作业证”本是一项惠民政策,实行属地办理,农机手凭此证可免费通行,否则需缴纳高速公路通行费。

6月2日,正在赶往驻马店下辖新蔡县进行收割的收割机车主张丹对界面新闻介绍,联合收割机走高速公路是否收费也是要看地方的政策,“有的地方上高速收费,有的地方不收费。总体来看,各地执行标准并不统一。”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收割机自主跨区作业制度不利于进行应急调配,会极大影响抢收效率。”郑风田介绍,“早些年,国家实行的农机联合作业制度还是比较友好的。”据介绍,每年夏收和秋收,东北等地区的大型农机具都是通过调配统一从南方最先开始收割,经过一两个月的时间逐渐向北收割。不过,“由于近几年各地经济发展,本地农民大量购买农机设备。这个联合作业机制名义上已经不存在了。”

小麦正霉变发芽

王江涛介绍,“目前,在本地投入使用的收割机约50多台,每台一天大概能够收割100多亩。”从早上5点左右开始作业,晚上结束时间不确定,“一般会到很晚,凌晨两三点才结束作业是常有的事儿。”

收割机即便日夜不停,也无法满足庞大的收割需求。此前在5月30日,南阳市下辖邓州市十林镇河池村的农户王桂英告诉界面新闻,家里种植的百亩小麦九成以上都发霉发芽了,“昨天半夜又在下雨,一想到地里的麦子就睡不着。”

王桂英表示,“现在大家都很慌张地进行收割了。但是收割完后,没有烘干设备,怎么储存也是一件麻烦事。”据她介绍,村里有一些村民的小麦已经收割回家,不过因为“连日下雨太过潮湿,家里没办法晾晒,又憋出芽了。”

为应对小麦霉变发芽的情况,界面新闻注意到,河南全省上下已发布系列抢收晾晒措施。5月29日当晚,河南省发布了包括应急抢收、烘干晾晒在内的10项措施。其中提到,发挥全省现有3万台履带式收割机和4660台烘干设备的作用,加强省、市、县联动,精准调度、精准对接,最大化发挥农机装备效果;调集周边省份的设备,并请农业农村部帮助协调。组织签订农机应急抢收抢种作业互助合作协议的1万台履带式收割机,对雨后难以进地的田块进行抢收,不能因为收割机不够而影响小麦收获。

针对设备烘干和晾晒方面,措施提到,一方面全方位发挥烘干设备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文化广场、学校操场、房前屋后、平整房顶等各类场所,甚至一些企业的标准化厂房、空置的厂房等,积极开展晾晒。对收割的小麦进行晾晒,包括通过在田间地头铺设防水布,及时晾晒,防止直接堆积造成发热霉变。

农业农村部日前也发布紧急通知强调,要摸排粮食烘干需求,发动国有粮库、粮食收储企业、供销系统、农民合作社等多方力量,利用各类粮食烘干机械,尽最大努力烘干晾晒含水率高的小麦,尽量减少损失和霉变。要克服一切困难,保障烘干机械能源供应,最大限度满足烘干需要。充分利用广场操场、房前屋后等各类场所,晾晒收获小麦,防止直接堆积造成发芽霉变。

5月30日,河南日报发布消息介绍,经省政府专题研究决定,省财政紧急下拨资金2亿元,专项用于小麦烘干,确保小麦质量、确保颗粒归仓、确保农民收益。

此外,为尽可能减少小麦种植农户损失,河南省财政厅已经通知各农业保险承保机构全力做好小麦保险理赔工作。根据小麦种植农户和承保机构的需要,提供必要的专业鉴定作为理赔参考依据。

“尽管科技有了很大进步,但准确来说,我国现在仍处于‘靠天吃饭’时代的后期。”河南工业大学粮食政策与法律研究所所长穆中杰对界面新闻表示。

穆中杰指出,在遭遇极端天气后,把种粮农民的经济损失降到最小是当前必需直面的重大问题。他建议,要及时抢排田间积水,切忌长时间等待,为顺利机收创造条件。收储要实现专仓专储,即将今年收购的小麦单独存放,并按正常价格敞开收购,将因粮食质量致使粮价降低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即便能抢收完成,农户们最担心的还是小麦价格问题。王桂英告诉界面新闻,“目前,芽麦的出售价格为0.5元一斤,稍好些的小麦能卖到0.7—0.8元上下。但是,“去年正常收成情况下,家里的麦子能够卖到一斤1.5元。”她表示,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卖到合适的价格,“不至于赔那么多”。

据河南日报报道,为认真做好2023年夏粮收购工作,6月2日,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指出,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对于符合食用标准的小麦,将积极组织产销对接,引导实行市场化收购;对于只能用作饲料和工业用粮的超标小麦,由当地政府分类做好收购,要严防不合格粮食流入口粮市场,最大限度维护种粮农民利益。

据了解,国家公布的2023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为1.17元/斤(三等质量标准),为确保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托底作用,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加强同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等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制定最低收购价工作方案,组织做好粮食收购资格备案,要求各地及时启动价格监测,提前确定收储库点,合理布设收购网点,确保条件一旦具备可立即启动,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麦收如何应急?

当前,河南麦收进度已过半。2023年,河南省小麦播种面积在8500万亩以上。截至6月4日17时,我省已收获小麦4964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58.2%。当日,全省共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9.7万台。其中,受新一轮降雨影响较大的南阳、信阳和驻马店等地,麦收已经基本结束。

6月2日,农业农村部曾发布消息称,5月下旬黄淮地区遭遇“烂场雨”天气,小麦含水量偏高、农田过湿影响农机下地作业,今年大规模小麦机收开始时间比常年推迟3天左右。

“与2022年相比,今年小麦收割进度明显稍晚,小麦产量减产恐成定局,质量也将逊于去年。”穆中杰表示,今年小麦前期长势总体良好,但近期出现的降雨天气,为小麦丰收蒙上了阴影。不过,今年减产幅度还不好预测,现在就要看后期“抢收”措施落实得如何,是否能真正实现“虎口夺食”。

麦收遭遇“烂场雨”导致小麦霉变发芽,期间还发生收割机下高速受阻事件,凸显各地在农业生产特殊时期应急机制方面尚存在不足。

作为全球第一大小麦生产国,黄淮和东北等地又是我国小麦主产区,夏收时节遭遇极端天气或其他类似影响时,该如何应对?又该如何制定应急机制和应急预案?

郑风田对界面新闻指出,“如果麦收应急预案里考虑到极端天气影响,提前调配北方收割机,实现抢收抢种,就能极大避免麦田受灾。”

界面新闻注意到,人民网等5月底曾引述农业农村部消息称,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小麦也将进入集中收获期,各地都制定了小麦抢收应急预案,确保颗粒归仓。

5月26日晚,河南省商丘市召开应急调度会,部署强降雨防范、“三夏”麦收等工作时指出,各地要做好应急准备,科学制订小麦机收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以及应对阴雨和极端天气条件下小麦抢收工作的举措。

各地是否都已制定麦收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6月1日,界面新闻从南阳市农业农村局政府获悉,该地每年都有麦收应急预案,但具体内容,该工作人员并未透露。

界面新闻梳理发现,安徽省、山东省枣庄市等地区近期都曾发布麦收应急预案。例如,2023年山东省枣庄市发布的《小麦机收应急预案》指出,当集中降雨在17mm(中雨)以上,或持续阴雨天气在3天以上,导致联合收割机进行作业困难时;局部区域出现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导致小麦大面积倒伏时;出现联合收割机数量局限性或分布不均,影响麦收进度时等,应立即启动本应急预案。可见,麦收应急预案一般是在极端天气来临后,立即启动的麦收处置方式。

那么,极端天气来临之前,能否采取一些应急措施?穆中杰向界面新闻表示,在极端天气来临之前,如果实现事前防范,明显可以将危害降到最低。

穆中杰建议,应将事前防范预案启动和实施情况纳入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抢收抢种意识,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健全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的联动机制,及时向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精准发布突发极端天气预警信息,提醒相关部门和农民提前做好抢收准备。

相关服务方面,穆中杰指出,还要保证作业农机顺利通行,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将作业农机实现数字化管理,为困难群众和交通不变区域提供精准应急抢收服务。最后,农民应该树立抢收的意识,加强抢收抢种文化的传承。

“抢收抢种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但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广大的农民抢收意识逐渐淡化,抢收抢种逐渐停留在政府文件要求层面。偶遇极端天气,农机装备难以下地,庄稼会来不及收割,此时不仅会给种粮农民带来严重损失,更是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因而,应大力弘扬抢收文化,增强社会各阶层的责任意识,有效调动农民抢收积极性。”穆中杰表示。

郑风田也建议,各地政府需要提前统计本地麦田所需的农机量以及目前本地农机的保有量,提前做好应急农机的调配工作,以防不时之需。另外,“农户也要根据气象部门预警,提前了解雨季出现时间。通过种一些早熟或者晚熟的品种,最大限度避免天气影响。”郑风田说。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