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韧性强、产业有活力、研发投入高 多项数据透露深市公司增长稳健后劲足
来源:上海证券报作者:梁银妍2023-05-04 09:04

深市上市公司2022年年报及今年一季报已披露完毕。数据显示,去年深市实体类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双增,同比分别增长8%、7%。今年一季度,深市逾五成公司净利润实现增长,逾七成公司实现盈利,展现出经营稳健特征。

与此同时,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态势明显,板块整体资产质量稳步提升,随着研发支出不断增长,部分公司逐渐进入“研发—产出—盈利—研发”的正循环。业内人士认为,以制造业为核心,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成为深市鲜明的底色。

经营有韧性:一季度逾七成公司实现盈利

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深市主板上市公司数量达2776家,总市值近35万亿元。随着经济回暖,深市公司展现出经营稳健的特征。一季度深市公司平均营业收入为16.58亿元,平均净利润为1.05亿元;逾五成公司净利润实现增长,逾七成公司实现盈利。

作为深市“基本盘”,今年以来,主板制造业公司稳健增长,持续发挥“压舱石”作用。一季度,1800多家深市制造业公司平均营业收入为16.61亿元,平均净利润为1.06亿元。

不少公司利用技术优势和独特经营策略应对外部冲击,呈现出较强的韧性活力。比如,科士达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03亿元,同比增长150.23%;实现归母净利润2.34亿元,同比增长330.38%。广宇发展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2.34亿元,同比增长75.55%;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13元,同比增长85.71%。

科士达董秘范涛告诉记者,公司各业务板块市场需求旺盛,数据中心业务保持稳健发展,光储业务的订单和出货量不断增加,公司毛利率水平有所提升,整体盈利能力得到强化。广宇发展副总经理张坤杰表示,公司主业转型后,积极发展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光伏发电,深入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基本形成了“海陆齐发”的业务布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明显:近三年复合增长率均超10%

如今,深市聚焦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三大领域,涌现出一批竞争性领域领军企业、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其中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司已形成集群化发展优势。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深市有1309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平均每家实现净利润4.23亿元,同比增长14.32%。其中,471家先进制造类企业近三年净利率复合增长率为17.8%,432家数字经济类企业近三年净利率复合增长率为11.1%;295家绿色低碳类企业近三年净利率复合增长率为48%。

有公司持续把握新能源发展浪潮。数据显示,双环传动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71亿元,同比增长44.13%。银轮股份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约1.27亿元,同比增长80.73%。

双环传动董秘陈海霞介绍,目前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公司凭借技术、质量、交付能力、成本等综合表现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推动新能源汽车齿轮业务稳步发展。银轮股份董秘陈敏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聚焦新能源热管理,不断丰富1+4+N的新能源热管理产品体系,并重点布局工业智能热管理和民用热管理,以及数据中心热管理。

也有公司掘金“药海”,在一季度实现不错增长。数据显示,普洛药业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2.39亿元、扣非净利润2.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7.35%、71.90%。国药一致实现归母净利润3.62亿元、扣非净利润3.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53%、45.22%。

国药一致董秘陈常兵表示,下阶段,公司将以客户为中心,以盈利为导向,构建价值驱动的新商业模式。分销要抓住政策机遇,关注集采多元化,重视业务破冰,打造器械特色,深化一体化联动,关注国家高耗治理等机遇,推进尝试器械新零售;国大药房将提升一体化能力、运营能力、执行能力,提升门店拓展速度,促进毛利提升。

研发投入加强:一季度同比增长15.5%

不少企业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践行者。数据显示,去年深市公司研发投入合计超6600亿元,平均每家实现研发投入约2.4亿元,占平均营业收入比重为3.5%。今年一季度,深市公司研发投入合计超1387亿元,同比增长15.5%。

“研发是公司发展的动力源。”业内人士表示,公司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增加研发费用,将促使新技术、新产品出现的概率增加,有利于业绩实现增长。在良好的业绩支撑下,公司又有充足的资源投向研发,形成良性循环。

以普洛药业为例,截至2022年底,公司有研发人员1026名,占总员工比重15.11%。2018年底至2021年底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447人、491人、533人、879人,增长明显。再比如太阳能,去年公司研发投入2.33亿元,同比增长99.15%,今年一季度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3.33%。

普洛药业董秘周玉旺表示,未来,公司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研发能力和研发效率,研发人员到2025年预计将增加至2000人以上,研发费用率保持在5%以上,并将加快推进先进产能建设。太阳能董办黄中化也提到,未来公司将探索开拓新能源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积极参与建设多能互补风光储、风光火储等一体化示范,并加快新型储能系统技术研究落地。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