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中国今起复牌 房企化债进程提速
来源:证券日报之声作者:王丽新2023-04-13 09:01

4月12日晚间,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复牌指引已满足,将在4月13日上午9时起于港交所恢复买卖。

一位机构分析人士称,融创中国成功复牌是其经营恢复进程的标志性事件,代表着公司在资本市场率先恢复正常。复牌将直接带动公司股票流动性的恢复,有助于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强化市场预期。不过,由于2022年地产股经历集体下跌,融创中国此时复牌难免出现股价回调。

据记者统计,2022年60家港股房企中有53家出现市值下跌,截至2022年底的平均市值为215亿港元,比当年年初整体下降23%,与2021年平均800多亿元的峰值相比,降幅超70%。

对此,同策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肖云祥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理论上成功复牌将会提振股价,但因公司停牌到现在,地产板块整体下行,同时鉴于行业目前处于风险出清状态,资本市场不一定给予认可,可能会导致其股价回落、市值缩水,这有待观察。

多因素助公司复牌

回顾融创中国复牌进程,从接获复牌指引到完成复牌用时9个月,期间取得境内外债务重组、年报发布等一系列重要成果,显现出其自救脱困的积极性和高效率,这也让其成为目前行业经营恢复进度最快的房企之一。

根据复牌公告,融创中国2021年年度业绩、2022年中期及全年业绩已分别在去年12月份和今年3月底披露,至此,公司上市规则规定的所有财务业绩均完成刊发。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融创中国资产总额约10902亿元,2022年实现收入967.5亿元。

据上述人士分析,融创中国当下工作重心比较明确,即以保交付、保基本经营、保价值为第一要务;其次是团队稳定,没有“躺平”,正多措并举让公司走出困境;最后,融创中国还有优质资产、拳头项目,这些也帮助公司顺利打开了局面。

“业绩报告发布,债务重组取得重大进展,公司保交楼、销售等经营的恢复,助力其成功复牌。”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向《证券日报》记者如是称。

在外界看来,融创中国拿下恢复经营的关键一役,债务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是关键。截至目前,融创中国约百亿美元规模的境外债重组已发布正式重组方案,并与持债金额超过30%的境外债权人小组达成支持协议,预计方案将会顺利拿到超过75%的同意票,届时清盘呈请也将被撤销。

房企化债进程将提速

“融创中国之所以能与债权人达成一致,背后的真正原因是拿出融创服务等核心资产股权以股抵债,物管业务属于轻资产,相比住宅业务,其在资本市场估值更高,更易受到债权人认可。”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融创中国此举,也给出险房企化债提供了一种思路,即在一季度销售市场回暖之际,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债务危机,一味拖延只能让公司未来之路更难走。

同时,严跃进直言,近期多家规模房企化债进程提速,共同特点是拿出核心资产消债,同时其掌舵人也对过去无序扩张进行了反思,对公司后续经营将起到一定作用,有助于投资者对其提升信心。

“融创中国能够复牌展现出积极一面,至少看到化债取得的积极进展,这对于出险房企,甚至整个行业而言都有积极意义,其操作路径值得其他房企借鉴,但是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特点,比如资产规模、资产是否优质、营销能力等,这都会对化债造成影响,出险企业能否积极化债还是需要双方积极沟通,拿出可行的方案。”肖云祥如是称。

不过,在严跃进看来,融创中国复牌只是开始,未来是否能真正重回经营正轨,还要看销售额回款如何,恢复自身经营造血能力才是脱困的核心动力。

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36家房企债务违约,仍有14家在港上市公司处于停牌状态。“未来几个月,随着市场企稳回升,部分企业债务重组取得明显进展,会有更多企业复牌。”刘水表示,届时,房地产企业风险化解也将取得明显成效。

房地产企业化债已迈入关键阶段

王丽新

4月13日,融创中国复牌,这表明其拿下经营恢复的关键一役,其背后的核心因素是化债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笔者看来,经过积极努力,部分出险房企化解债务风险进程已明显提速,由寻求债务展期阶段进入拿出核心资产消债阶段,这意味着房地产企业化债已进入关键时期。

如何稳妥有序化解房企债务风险?这是一场复杂的攻坚战,需要各涉事主体以一盘棋思维共同发力。仅对出险房企而言,是否能实现自我救赎重回正轨,关键是能否在今年内尽快拿出行之有效的债务重组方案,与债权人达成一致。

实际上,自规模上市房企出现债务违约以来,除了降价卖房外,裁员降薪、卖资产变现、寻找战投、债务展期、置换到期债券等成为房企自救的“标准动作”。此前,将存量债务展期是成功率更大、更有效的暂时化债方式,这也是上一阶段房企探索债务重组的发力点。但这往往需要付出较大代价,更重要的是,即便成功也只是换得一个喘息的机会,以时间换空间,并不意味着偿债危机已除。

与上个阶段不同的是,从近期规模房企的化债模式来看,已经进入消债阶段。化债方案虽各有各招,比如打出现金支付、以新还旧以及债转股等不同组合拳,但共同点是将家底和盘托出,拿出核心资产股权来抵债。比如,华夏幸福选择了“幸福精选”“幸福优选”两个平台,装入物管、代建等资产;恒大拿出了恒大物业和恒大汽车;融创中国拿出了融创服务;易居中国拿出了克而瑞,乐居及天猫好房等股权,开展“债转股”事宜。总体思路是,拿出比开发业务估值更高的轻资产业务抵债,让债权人看到债务重组的诚意,跑通“化债”新模式。

诚然,整体债务重组方案最终能否成功仍存在着诸多挑战,但化债工作确已迈出重要一步。这其中要防范不确定性因素,核心仍在于企业是否能恢复经营造血能力。换言之,在降杠杆、赢得喘息时间之际,地产企业需抓住市场回暖的窗口期,积极销售去化,对于推动债务重组工作至关重要。

接下来,地产企业掌舵人“三省其身”后,仍需稳扎稳打,保证项目交付质量,做好现金管理,找回经营节奏,告别传统房地产开发模式,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