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证监会官网显示,日前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主持召开党委会议,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会议指出,影响资本市场运行的基本面因素将显著改善,要推动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走稳走深走实,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全面实施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大力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切实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数据显示,近一周(12月17日-12月23日)舆情热度排名前五的上市公司事件是:
序号 | 热点话题 | 舆情热度(篇) |
1 | 亨迪药业否认其布洛芬原料药被征用 | 4908 |
2 | 6天5板!沾上酱酒就暴涨?“烤鸭一哥”最新发声 | 3797 |
3 | 业绩连年下跌,, “抗病毒面料”概念股如意集团盘中上演天地板 | 3218 |
4 | 7亿“大红包”砸到*ST吉艾,能否助公司成功“保命”? | 1189 |
5 | “国内将放开烟花燃放政策”? ST熊猫最新回应 | 1022 |
数据来源:誉云大数据系统
亨迪药业否认其布洛芬原料药被征用
在疫情政策优化调整以来的十多天中,布洛芬成为A股最热概念,作为布洛芬原料药龙头,最近一个月以来,亨迪药业(301211.SZ)受到各路资金疯狂追捧,股价持续暴涨,累计涨幅超两倍。
近日,亨迪药业又被传布洛芬原料药已悉数被政府部门征用,企业目前无布洛芬原料药可向市场供应,引发关注。12月20日,亨迪药业方面工作人员否认了公司的布洛芬原料药被政府部门征用一事,并表示“公司仍正常向市场供应,没有被征用的事”。在产能方面,“还和以前一样,3500吨/年没变化,公司目前只能承受这个负荷,暂时还增加不了”。
“征用疑团”笼罩下,亨迪药业舆情热度激增,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监测数据,监测期内共出现4908条与公司相关舆情,该事件舆情走势情况如下:
媒体观点:
《澎湃新闻》:年产如此体量的原料药,消费者为何买不到药?布洛芬原药生产商亨迪药业等公司均将原因均归咎于消费者“囤货”,造成市场缺口大,而企业需要时间度过生产周期及铺货运输过程。
《南方都市报》:亨迪药业曾表示,“未来公司将加快推进5000吨/年的布洛芬项目建设和老装置的升级改造,将布洛芬产品年生产能力提升至1万吨,稳固布洛芬产品全球竞争力”。
《市场财经》:布洛芬太火了,市场需求巨大,作为中国第二大布洛芬生产企业,亨迪药业此时可能在懊悔为何不早点开工建设5000吨的产能。现在的情况是,有多大产能就能生产多少产品,就能卖多少钱,产能就是印钞机!亨迪药业是计划建设一个“印钞机”的,只是可惜的是迟迟未能建设。
6天5板!沾上酱酒就暴涨?“烤鸭一哥”最新发声
在近期大盘持续调整之际,酒店餐饮可谓逆势上涨,而有着“烤鸭一哥”之称的全聚德(002186.SZ)更是一骑绝尘,股价走出了6天5板,最新收盘价已经创4年半来新高。
12月16日以来,市场一度传闻全聚德将转型进军白酒市场,“烤鸭+白酒”的组合给市场带来了太多联想。在利好传闻下,全聚德股价应声上涨,16日到20日,连续三个交易日接连涨停。
12月20日晚,面对全聚德转型白酒市场的传闻,全聚德紧急发布辟谣,澄清自己并非要转型白酒市场,只是联合了贵州一家酒厂推出定制酒。与此同时,全聚德20日还发布了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据公告称,公司采取委托加工方式推出两款全聚德定制酱香型白酒“全聚德1864”和“全聚德传奇”,目前在全聚德天猫旗舰店等线上平台及京内京外各家门店陆续开展销售,公司并未投资上述白酒生产企业。公司不存在对股票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未公开重大信息。
12月21日晚间,全聚德时隔两日再次发布股价异动公告称,公司以委托加工方式推出的两款酱香型白酒刚刚上市销售,业务收入占比较小,未来是否能为公司带来良好的业绩回报,尚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监测数据,监测期内共出现3797条与公司相关舆情,该事件舆情走势情况如下:
舆评:
疫情原因,近几年餐饮行业的经营并不乐观,对于全聚德来说,开辟新白酒销售业务,有利于增加自身利润。然而,对全聚德来说要走出颓势,卖酒这条出路存在争议。酒业分析师蔡学飞说:“全聚德的白酒属于贴牌产品,开发成本非常低,试水性质明显。产品价格处在次高端和高端价位,目的更多在于品牌展示和利用白酒为品牌造势,不仅仅是为了走量销售。”
作为一个老字号品牌,面对危机,积极尝试转型值得肯定,面对市场的利好传闻,能够以实相告,并主动警示风险,也显示了这家老字号企业的担当。但在不少消费者看来,菜品更新慢、服务水平低下,才是全聚德逐渐脱离主流市场、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本身不具有价格优势,如果仅靠增加白酒另辟蹊径来为品牌造势而不是对症下药,随着北京烤鸭类品牌的增加,消费者或将再次转向口碑更好且更具性价比的品牌。
7亿“大红包”砸到*ST吉艾,能否助公司成功“保命”?
临近年底,随着一个会计年度的结束,忙于应对保壳压力的上市公司也想抓住这一宝贵的窗口期“保命”。
12月19日,*ST吉艾(300309.SZ)披露《关于受赠现金资产暨关联交易的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山高速香榆为协助公司纾困、有效促进公司良性发展,拟向公司无偿赠与现金资产不少于7亿元,并称该赠与无附义务、不可撤销。
12月20日上午,深交所向*ST吉艾下发关注函,要求说明是否存在与捐赠事项相关的“抽屉”协议,是否存在与公司保留上市地位或撤销退市风险警示等相关的协议或安排等。
处在退市边缘的*ST吉艾突然放出大招引起市场关注。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监测数据,12月19日至12月22共出现534条与该捐赠事件相关舆情,该事件舆情走势情况如下:
舆评:
上市公司如果不符合相关条件,面临退市不奇怪,大多数这类公司也都不会静等ST,而是通过各种办法为自己续命。但与其他上市公司相比,*ST吉艾的控股股东是个“慈善家”的运气似乎让许多面临退市的公司羡慕不已。如此大方的“慈善家”,是否让股民兴奋无从得知,但却是把深交所吓了一跳,公告之后只隔了一天便发布关注函。同时,慈善家掏7亿资金来拯救*ST吉艾的意图和规划,也令外界感到好奇。
值得注意的是,*ST吉艾的主营业务就包括困境企业重整和债转股服务,对此有网友戏称“公司这次收到大笔现金,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在‘医者自医’”。事实上,*ST吉艾的这些主营不但没有为公司带来应有的利润,公司自己反而深陷泥潭,出现如此状况未免过于讽刺,“医者自医”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奢望。这种情况下,遇到一家愿意给钱救命的“慈善家”自然是再好不过,对于大股东而言,他们也势必会考虑到市场各方投资者对他们是否能够挺过黎明前黑暗的担忧,恐慌大股东的财力是否能够支撑所宣称的规模。为此,上市公司还需更多思量。(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