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力”汇聚动能,跑出产改“加速度”
来源:工人日报2022-12-13 09:10

                               

百对劳模师徒结对仪式现场。(林柳依 摄)

           

厦门市第二十八届职工技能竞赛5G通信职业技术比赛现场。(厦门市总工会 供)

           

厦门技师学院开设机修钳工培训课程。(厦门市总工会 供)

从一线研究人员到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再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三达膜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洪昱斌不断打破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从研发电子鹰反无人机系统,到推出“黑科技”物联取证大师,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职工创新工作室则不断刷新技术边界……

这些,都只是厦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厦门围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精准发力,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要指示精神,通过试点探路、区域联动、全面覆盖“三步走”战略,深化联动机制、构建培育体系、贯通成长路径,凝聚产改合力、动力、活力,跑出产改“加速度”。

 

紧扣机制创新突破点,为产改聚合力

为保证产改的顺利进行,厦门市总工会积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完善产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机制,明确成员单位责任分解,建立成员单位联络员联系制度,最大限度发挥合力、凝聚共识。

机制创新是一场攻坚,要实现全面覆盖的改革成效,突破点还在于打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的关键环节。

2017年底,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率先启动航空维修产业职称改革试点,此次试点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将航空维修产业职称评审工作从工程系列职称评审工作中单列出来,量身订制评价指标和体系,被人社部列为全国职称改革工作可复制可推广案例。今年,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市总工会确定3家省级试点单位,6家市级试点单位,推动159家不同规模、不同阶段的民营企业参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形成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的工作布局。

在明确主体责任、抓实试点工作的同时,大力推进“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工作机制,在全市培育21家省、市级非公党建带工建示范点;加大在劳模工匠、高级人才群体中发展党员力度,近3年共发展产业工人党员3985人,在“产改”中融入党建“活水”,不断推动工人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

找准素质提升落脚点,为产改添动力

“从每次金属加工耗时4小时到控制在2小时内,零件加工的精度差从0.06毫米缩小到0.02毫米,从技能竞赛的新手到如今的第一名,产改对我们一线产业工人的帮助太大了!”和工友谈及成才“秘诀”时,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江国礼十分感慨,今年他在厦门市第28届职工技能竞赛机修钳工比赛中一举夺冠。

厦门市产改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积极搭建产业工人队伍成长平台,让一批批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在实践中脱颖而出,逐步成长为开展技术革新改造的核心人物和担当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深入开展“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近3年共完成84个全市性和139个行业性职工技能竞赛,今年举办近90项市职工技术比赛。同时,鼓励创新创造,广泛开展职工“五小创新”活动,2019年至今市总工会给予扶持资金近400万元,评审上报省级参赛项目2200项中有334项获奖;打造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劳模工作室集群,签订区域间“名师带高徒”协议;推荐职工创新成果参评省科学技术奖……一系列举措使得创新才智在厦门充分涌流。

此外,工会、教育、人社、国资委等部门,联合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今年高标准建设7所省级高水平职业学校、19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遴选19家产教融合型培育企业、9家市级产业学院,促进校企需求精准对接;积极推动全市25家“职工学堂”向数字产业、高新产业拓展,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培训2万余场,参加学习培训的职工超172万人次。

抓好职业发展着力点,为产改增活力

“2021年,艾德研发团队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公司给团队60多人每人每月涨薪500元。所以我们也在集体合同中设立了荣誉津贴,获得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称号的职工可享2000元至5000元的荣誉补贴。”

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产改省级试点单位,近年来,企业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巨大动能,这也是厦门通过提高产业工人的政治、经济、社会三大地位,赋予“产改”无穷活力的生动体现。

政治地位上,健全保证产业工人在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地位,在2021年市、区、镇三级党代会中,区、镇两级产业工人代表占比均比上届提高0.8个百分点,今年一线环卫工人蔡月英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产业工人的代表地位进一步增强;选拔一线优秀产业工人代表到工会系统兼职和挂职,目前产业工人在市总工会兼挂职副主席两人,在各区总工会兼挂职副主席有6人。

经济地位上,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补贴力度;持续推进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以“能级工资”协商为重要方向,广泛开展集体协商“要约行动月”活动,今年共发出协商要约1800余份,覆盖企业超10万家、职工63万余人,确保产业工人事业有奔头、生活有盼头。

社会地位上,推动打通技术工人职称与技能晋升“双通道”,进一步深化人才评价,出台《关于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培训补贴工作的通知》系列政策,全面推进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目前已备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23家,可开展认定工种近70个;积极提升产业工人在五一劳动奖章评选中的比例,2022年五一劳动奖章评选中,一线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占比提高至62.5%,形成了有为者有位、技高者多得和出力者出彩的良好局面。(林柳依)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