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型与改进型创新皆可贵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蔡非2022-11-04 04:00

蔡非.jpg

【想入非非】

创新,有原创型的,有改进型的。这两种创新,都很可贵。

蔡非

谈起中国古代技术史,很多人经常会拿四轮马车来说事。一直到19世纪,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时候,四轮马车对中国人而言仍然是一件新鲜东西。

有一种说法,在古代,中国人造不出转向装置,在这种情况下,载重量大的四轮马车难以转弯,在古代未硬化的路面上很容易陷进去,因此古代中国人就没有去制造四轮马车。证据是11世纪的北宋时期,确实使用着一种“太平车”,这种车需要五六头牛才拉得动,非常笨重,一天只能走三十来里。

那么,欧洲人是什么时候造出能转向的四轮马车的呢?

答案会让人非常吃惊。

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观察到居住在北方的一些蛮族——凯尔特人驾驶着一种能转向的四轮马车。凯尔特人主要分布在当时的高卢、北意大利、西班牙、不列颠与爱尔兰,与日耳曼人并称为蛮族。

罗马人观察到凯尔特人制车的工艺后加以仿制改进,然后大规模应用。再配合修筑的石砌路面,使得马车的性能大为提高。到公元200年时,坚固的罗马四轮运输车在大道上隆隆驶过,马拉邮车和客车每24小时可行驶160千米。

罗马帝国衰亡后,这项技术一度失传,直到17世纪,才在英国得到复兴。

日本的罗马历史专家本村凌二认为,在创新方面,罗马人和日本人具有相似的优点,即:将人类发明的已有事物不断优化,并创作出更为优秀的事物。

他举例说,罗马人闻名于世的建筑技术来自伊特鲁尼亚,而造马车的技术来自凯尔特人,军事技术是从古希腊改造而来。这一点和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很相像。

日本人也不是以创造力著称。当时日本汽车、电器能享誉世界,并不是因为真的在技术上更优越更创新,而是因为成本更低,更能独出心裁。甚至有“同样的材料技术,美国人用来造航天飞机,日本人却用来造内衣”的说法。

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仿制西方产品为主,到七八十年代就能精益求精造出更优良的商品。到后来,原创力也开始提升,大到诺贝尔奖,小到漫画艺术产业,都有不少亮点。

今日的中国,也很像位于日本上世纪70-80年代那个阶段。

今天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无论是高铁,二维码支付,还是共享单车和网购,其实每一样最初都不是发明于中国。但唯有中国能将这些技术发明积极推广,大面积使用,形成商业的新形态。这其实也是很了不起的事。

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把在中国发展出色的这些技术,推广于世界,那么想必会让世界刮目相看。

创新,有原创型的,有改进型的。这两种创新,都很可贵。作为现代化中后发、赶超型的国家,中国有希望在这两种创新上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武汉历史文化学者)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特此说明。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