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专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贺觉渊2022-11-02 04:00

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实习生 马楠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近日,证券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倾听他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体会。

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中提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王一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回答了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阐明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和到2035年的总体目标,以及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的战略部署,都是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展开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从自身国情出发,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长期探索实践和创新突破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

证券时报记者:中国式现代化具备哪些特征?现代化国家的一般规律和特征是否适用于中国式现代化?

王一鸣: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那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绝不是否认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现代化意味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要达到先进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动态的,我们要达到的是2035年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要求中国经济以比现在中等发达国家更快的速度增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化也意味着科技要现代化。中国在2022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已经从10年前的第34位跃升到第11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那么科技研发投入、科技进步也要以比现在前10位的国家有更快的速度。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制度体系都需要现代化的人来建设,现代化的成果也将最终转化为人的素质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全面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前提条件。

证券时报记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中国经济发展意味着什么?未来将面临哪些挑战?

王一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在经济层面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点:一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是供给端必须解决的问题;二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需求端变化;三是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对此,必须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解决供给端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通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来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需求端变化问题,通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来应对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构建新发展格局

证券时报记者:如何深入理解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未来中国应如何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王一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关键的变量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各国竞争力和全球竞争格局,科技创新已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什么是“强”?对大国而言,科技强才是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可以说,科技创新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科技、教育、人才融为一体来部署,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塑造创新的新优势,这是一个重大突破,符合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科技、教育、人才的内在联系。创新的根本在人才,而人才的根本在教育。要在科技创新上有所突破,一定要在教育和人才上有系统性突破。

面向未来,我国科技创新要从过去的追赶模式逐步转向在部分领域构建领先优势,建设科技强国。追赶只能缩小差距,但永远难以超越。只有构建领先优势,才能对技术“断供”形成反制,才能更好把握主动权。在科技创新上,要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等方面实现突破,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从鼓励集成创新转向鼓励原始创新,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以基础研究的突破引领原创性成果、战略性技术产品的重大突破,在更多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证券时报记者:如何理解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王一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强调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明确宣誓了中国将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中国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两个“高水平”,表明了中国的改革只会越来越深入,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主动调整。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并不是要在对外开放上进行收缩,搞自给自足。在经济全球化和价值链分工时代,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中国早已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体系,国内经济循环离不开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分工合作,产业技术进步也离不开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封闭起来脱离世界主流,只会拉大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也要坚持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

责任编辑: 王智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