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专项政策文件。
商务部日前发布了《关于拓展绿色贸易的实施意见》,从提升外贸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拓展绿色低碳相关产品和技术进出口、营造绿色贸易发展良好国际环境、建立健全绿色贸易支撑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16条针对性措施,促进贸易优化升级、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更好服务全球气候治理。
绿色贸易领域首个专项政策文件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在10月31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指出,《意见》作为绿色贸易领域首个专项政策文件,充分体现了创新引领的鲜明特点。同时,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聚焦我国绿色贸易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比如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存在短板、物流环节降碳潜力有待挖掘、支撑保障体系不够完备等问题,制定了针对性举措。
其中,在建立健全绿色贸易支撑保障体系方面,提出加强金融政策支持,基于外贸产品碳足迹核算结果等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对绿色低碳行业的承保力度;加快外贸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建设;健全完善碳定价机制,扩大绿证绿电交易规模,进一步满足外贸企业需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绿色贸易统计监测分析体系,完善绿色贸易政策制度体系。
李成钢指出,当前绿色转型是世界经济重要的发展趋势和增长引擎,也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新兴合作领域,但是也面临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合作态度,积极参与全球绿色治理,未来将重点从深度参与绿色贸易的全球治理、持续提升高标准自贸区网络“绿色含量”、深化国内改革对接国际绿色标准三个方面,为绿色贸易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其中,在深度参与绿色贸易的全球治理方面,将在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等重要的国际场合,积极参与绿色发展相关议题的讨论,主动分享中国实践和中国方案。李成钢举例指出,我国提出的《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国际经贸合作框架倡议》已经得到50多个经济体积极响应,成为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将继续推动扩员和落实。
从“卖产品”升级为“提供集成式解决方案”
李成钢指出,当前中国外贸“向绿色”发展步伐加快,绿色低碳产品已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动能,国际机构预测,到2030年,电动汽车、太阳能、风能等产品和技术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2.1万亿美元,是目前规模的5倍,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我国绿色低碳相关产品出口表现亮眼。今年前三季度,风力发电机组及零部件增速超过30%;光伏产品已经连续4年出口额超过2000亿元;电动汽车出口量去年首次突破了200万辆;铁道电力机车、电动摩托车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工具出口也保持着强劲增长。
“当前,国际市场青睐的不仅仅是中国优质绿色产品,还包括技术、服务、管理等在内的整套完整解决方案。”李成钢举例指出,有中国企业向沙特出口绿色低碳建材,并提供整套节能降碳的设计和建造方案,帮助当地建成了30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还有中国企业向坦桑尼亚提供了包括新能源公交车在内的整套快速公交方案,提升了当地城市的通勤效率。
李成钢表示,这些转变都是中国绿色贸易竞争力的生动体现。展望未来,还将继续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中国绿色贸易服务全球的能力,与全球更好分享绿色低碳成果。
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多中国绿色资产
加强金融政策支持是建立健全绿色贸易支撑保障体系的一项针对性举措。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指出,金融部门主要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权基金等工具,赋能绿色服务贸易发展。
王信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在以下方面重点发力,支持绿色服务贸易发展:一是推动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标准应用,支持创新信贷、债券、股权等融资方式。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围绕研发设计、物流运维、碳排放认证和评价、废旧资源回收等生产性服务环节,加大融资支持,降低轻资产、绿色服务贸易企业的融资门槛和成本。因为轻资产企业没有太多可以抵押的资产,所以降低它们的融资门槛,有助于帮助它们获得融资。三是支持在全球金融市场发行绿色金融产品,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多中国绿色资产。以金融业双向开放,赋能绿色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校对:吕久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