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详细介绍了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及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情况,并回答证券时报记者提问。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全年目标信心充足
李超在发布会上透露,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顶住压力实现稳中有进,呈现“运行稳、动能足、质效升、韧性足、潜能大”五大鲜明特点。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前列。从需求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2个百分点。从供给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创下了2022年以来的同期新高。
创新驱动的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是突出亮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创新指数首次跻身全球前十,对新兴产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从前三季度数据看,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7%、9.6%,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较去年同期显著提升;集成电路制造业、智能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4%、12.2%,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
与此同时,近期我国治理无序竞争成效逐步显现,重点产品价格、企业效益等指标都有所改善,多晶硅、硅片、碳酸锂等产品价格明显回升。
“前三季度的成绩为顺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李超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常态化政策预研储备并视情及时出台实施。随着各项政策效应持续落地见效,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高耗能算力产业也要绿色低碳发展
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9月份发布的《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备受市场关注,其中明确要支持“算力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
在此次发布会上,李超回答证券时报记者提问,对“如何推动高耗能算力产业与绿色低碳发展协同并进”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
李超表示,近年来,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持续扩大,能源资源消耗也快速增长,推动算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势在必行。
此前,相关部门已推进“东数西算”等一系列工程,持续提升枢纽算力设施集群平均电能利用效率。但目前,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还存在部分算力设施“小而散”、老旧算力设施能效偏低等问题。
基于此,李超透露,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以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为重点,推动三方面工作。
一是优化建设布局,以规模化推动效率提升。强化“东数西算”规划布局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严格把关,新建大型和超大型算力设施优先布局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国家枢纽算力设施集群范围内。统筹算力与电力基础设施布局,推动算力设施向西部绿电富集区集群布局,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鼓励小、散、低效的存量算力设施向集约化、高效率转变。
二是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对新上算力项目严格实施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鼓励各地区结合实际对新上项目提出更高要求。支持算力设施探索应用工业余冷等资源,加强算力设施余热回收利用。
三是推进更多绿色技术创新应用。推广高效节能节水设备,逐步淘汰不符合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的落后低效产品设备。因地制宜推动各类高效制冷散热技术,提高自然冷源利用率。
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全部投放完毕
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多项政策举措加速落地。近期,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了5000亿元,用于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和扩大有效投资。其中,新增了2000亿元专项债券额度,专门用于支持部分省份投资建设。
李超表示,接下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督促指导相关省份用好新增额度,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抓紧项目开工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值得关注的是,备受市场关注的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全部投放完毕。李超透露道,5000亿元资金共支持2300多个项目,项目总投资约7万亿元,重点投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消费基础设施,以及交通、能源、地下管网建设改造等城市更新领域。
据悉,本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大了对经济大省的支持力度,同时还支持了一批符合条件的重要行业、重点领域民间投资项目。
校对:廖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