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第十一批国家药品集采拟中选结果对外公布。此次集采共有445家企业的794个产品参与投标,其中272家企业的453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
自2018年“4+7”试点以来,药品集采成为影响国内医药行业的重要政策,从一项破冰式改革,演进为常态化、制度化的行业规则。此前10批国家药品集采,共覆盖435种药品,平均降幅均超过50%,药品价格虚高的坚冰被逐步击碎。而此次集采中,报价平稳、规则优化、反内卷等关键词,折射出药品集采从价格博弈走向价值竞争的成熟新态势。
降价,是集采的关键词。挤出药价中的“水分”,让患者用上质优价廉的药品,是药品集采的核心目标之一。只不过,以往个别企业报出的“地板价”看似让利于民,实则容易埋下质量隐患——当价格低于合理成本线,要么以次充好牺牲疗效,要么产能不足导致断供。第十一批集采创新性地调整价差控制“锚点”,当最低价低于入围均价50%时自动切换锚点,这种“熔断保护机制”既防范了恶性竞争,也给企业保留了合理利润空间。
质量,是药品的生命线。不仅要够便宜,更要能治病。此次集采更加关注企业质量控制水平,提高企业投标的质量门槛,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经验提出要求,并要求投标药品2年内不存在抽检不合格、所在生产线2年内不存在违反GMP的情况。集采中选后,药监部门还将把中选药品纳入重点监督检查范围,开展中选企业检查和中选产品抽检“两个全覆盖”。质量门槛的抬高,为行业设置了良性竞争的准入证。
集采是价格战,更是创新赛。降价之外,药品集采的深层价值,亦在于以政策力量倒逼行业告别仿制药“躺赚”的路径依赖。“集采非新药、新药不集采”,集采品种都是已经过了专利期,且市场竞争充分的成熟品种。当仿制药利润空间被压缩,光靠仿制药挣钱这条路走不通,企业唯有通过创新才能生存发展。在集采推动下,药品价格虚高的部分被挤压掉了,躺平赚钱的空间越来越小,倒逼更多企业去做那些更加创新也更加具有高价值的业务。
集采既是医疗惠民之路,亦是产业升级之道。数据显示,中国资本市场对创新药的关注度持续提升,中国创新药的申报数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最新出炉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健全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政策,并将生物医药作为未来产业重点培育。这就需要包括集采在内的各项政策形成合力。当集采既能让患者用上质优价廉的药品,又能让企业敢于投入真金白银创新,医药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有坚实支撑。
七年集采,重塑的不仅是药品价格,更是行业生态与发展逻辑。从挤水分到促创新,集采正在引领中国医药行业走向更加健康、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未来,期待集采与其他产业政策协同发力,形成患者用得起药、医生用得好药、企业造得出创新药的多赢生态,打造患者负担更轻、企业创新更活、医疗水平更高的健康中国。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