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国际:海外业务呈高增长态势 回购注销彰显发展信心
来源:证券时报网2025-10-30 21:52

10月29日晚,中工国际(002051.SZ)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整体经营保持稳健态势——国际工程业务持续释放强劲增长动能,装备制造、咨询设计等板块同步稳步推进,叠加充足的在手订单储备,为“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构建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从核心财务指标观察,2025年第三季度中工国际的盈利水平与现金流实现“双改善”,经营质量进一步优化。具体来看,第三季度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6503.44万元,同比增幅高达54.38%,盈利增长势头显著。

这一盈利增长主要源于两大核心驱动因素:一方面,上年同期受人民币升值影响,公司产生较大规模汇兑损失,而本季度汇率波动对利润的负面干扰明显减弱,财务端压力有效缓解;另一方面,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年产50万吨纯碱厂、尼加拉瓜蓬塔韦特国际机场等重点项目陆续进入执行高峰期,项目推进效率提升带动收入确认节奏加快,直接推动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现金流层面同样表现亮眼。2025年1—9月,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6.7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40.10%。这一增长得益于土耳其图兹湖天然气储库三期、伊拉克穆萨纳省哈德尔区100床医院等重要项目顺利生效,项目收汇进展顺利,现金流入规模显著增加,为公司后续业务拓展与项目履约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业务拓展维度,中工国际前三季度的扩张节奏明显加快。2025年1—9月,公司新签合同额合计达30.31亿美元,同比增长35.07%,其中国际工程业务作为核心增长引擎,持续贡献关键动能。单看三季度,公司国际工程业务新签重要合同3个,合同额7.55亿美元,重点覆盖基建与能源两大核心领域,包括尼加拉瓜蓬塔韦特国际机场配套道路工程项目、伊拉克SIBA气田作业中心FEED设计服务项目;从全年累计数据来看,1—9月国际工程业务新签重要合同数量增至13个,新签合同额18.81亿美元,同比增长19.58%。更值得关注的是,同期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生效合同额达16.21亿美元,同比激增93.90%,标志着公司海外项目转化效率显著提升,已成为拉动整体增长的核心力量。

在手订单的充足储备,则为公司未来业绩增长注入“强心剂”。截至2025年9月末,公司国际工程业务主要在执行项目达38个,在手合同余额105.00亿美元,海外业务增长确定性较强;国内业务方面,国内工程承包业务已签约未完工项目合同金额40.22亿元,咨询设计业务已签约未完工项目合同金额46.23亿元,装备制造业务累计已签约未完工项目合同额37.91亿元,国内三大业务未完工合同总额超124亿元。国际与国内订单的双重保障,将为公司未来2—3年的收入稳定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在国际业务领跑的同时,装备制造与咨询设计业务也实现稳步扩张,成为业绩增长的重要补充。装备制造领域,2025年第三季度新签合同额3.69亿元,成功拿下哈伦阿尔山滑雪场脱挂索道、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垃圾吊、灰渣吊、汽机吊等标志性项目,前三季度累计新签合同额9.63亿元,业务覆盖范围与项目技术复杂度持续提升;咨询设计业务表现同样稳健,三季度新签合同额3.80亿元,1—9月该业务累计新签合同额13.27亿元,为基建领域的业务拓展提供重要助力。

同日,公司股东会审议通过股份回购方案,中工国际将在12个月内完成5000万元至1亿元金额的注销式回购,彰显公司对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和责任担当。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董事会当日还审议通过全资子公司开展不超过8亿元应收款项资产支持专项计划(ABS)的议案,据公司介绍,这是公司与政策性信用保险机构的再次协同创新,将国内ABS融资工具首次应用于境外工程项目,有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业务模式,为更好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与中国制造“走出去”探索新路径。

在“十四五”即将全面收官、“十五五”全面开启的关键节点,中工国际凭借国际工程业务的高速增长、财务数据的结构性改善、多业务板块的协同发力,融资模式不断创新,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展望未来,随着海外重点项目的持续推进、国内业务的稳步拓展,公司有望在国内外基建市场的机遇中进一步巩固竞争优势,为长期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责任编辑: 吴志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