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乡村的大“柿”业 ——中国三星助力陕西湾里村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来源:证券时报网2025-10-29 18:07

霜降时节,陕西省富平县湾里村,漫山红透的柿子挂满枝头,村民们采摘的笑容驱散了连日的阴雨天,又是一年丰收季。

近日,“富平有好‘柿’——富平县湾里村柿子产业融合庆丰收活动”在湾里村举办,村里合作社的门口,来送柿子的社员和来订货的客商排起长龙;村口的柿子未来工厂内,自动化生产线正将鲜柿转化为柿饼、冻柿,让“枝头鲜”变成了“四季甜”;合作社的柿染工坊里,青年匠人正用柿漆浸染布料,千年柿染技艺在指尖重现……

图片1.png

 “富平有好‘柿’——富平县湾里村柿子产业融合庆丰收活动”现场。陈柏全摄

一颗颗“小柿子”正铺开“大产业”,生动展现曾经的贫困村谋划三产融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弯道超车的动人故事。 

科技赋能实现产业弯道超车

“湾里村过去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产业。”年过六旬的柿子未来工厂厂长赵增民回想起十几年前的情景,记忆犹新,“村里每户几亩地,产量不高,销售也不畅,看着周边的村子靠种果树发展起来了,我们心焦得不行。”

2018年,中国三星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现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经过实地调研后,确立“三星分享村庄”柿饼产业扶持项目,以柿饼加工为突破口来促进全村增收,为湾里村产业振兴播下希望的种子。

图片2.png

湾里村村民在整理采摘下来的柿子。陈斌摄 

2019年,“富平县促发柿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在中国三星的支持下,两座标准化晾晒棚、一座低温冻库落地,更诞生薛镇首个拥有食品生产许可的柿饼加工厂,湾里村柿子产业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化栽培,从家庭“晾晒”到“按标生产”,柿子渐成村庄的“经济支柱”。

为推动富平柿饼标准化、精品化、品牌化发展,破解传统加工对人工与天气的过度依赖,同时也为产业振兴注入科技动能,中国三星2023年启动建设湾里村“未来工厂”, 2024年正式投产,“靠天做柿”变成“智能产柿”:国内领先的清洗分选线,实现鲜柿从入厂到洁净处理一气呵成;创新削皮去蒂机让单日削皮量从人工2000斤翻倍至4000斤;专利晾晒系统,有效破解霉变难题并将柿饼上市周期提前20天,显著提升产品价值与市场竞争力。

图片3.png

中国三星助力湾里村打造的“柿子未来工厂”于2024年正式投产。陈柏全摄

“富平县都在做柿子产业,湾里村能实现后发优势、把产业链做长做强,科技助力是根本。”中国三星副总经理张剑道出湾里村发展的关键。

用产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长期以来,湾里村与中国众多的乡村一样,面临着长期以来,乡村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吸引人才,促进可持续发展振兴,是与发展乡村产业同等重要的工作。

图片4.png

湾里村柿染艺术馆内展示的柿染作品。王剑摄 

柿子“主理人”杨维娜,是土生土长的湾里村人,现任“富平县促发柿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经理。起初,她怀揣“让家乡柿子走出去”的朴素愿望毅然返乡,凭借着敢想敢干的劲头,逐渐成为发展带头人。2023年,杨维娜参加了三星举办的第二次“村带头人访韩”活动,“我大开眼界。”她说,“不仅仅是技术和管理,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多产融合、生态与文化价值挖掘的无限可能。”

回到村里后,杨维娜利用废弃的青柿子研发柿子深加工产品,发扬柿染文化,打造现代化柿子漆生产线,并与西安美术学院开展合作,将产业与乡村文化、教育深度融合。从教师到“柿业”带头人,杨维娜用一枚柿子,串起了产业升级、文化传承与村民共富的新图景。

“这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知道了富平柿子,知道了湾里村,也愿意来到这里创新创业,他们的到来,让村里的产业发展有了新思路,文化也有了新活力。”杨维娜说。 

三产融合的乡村全面振兴样板 

活动上,一场特别的揭牌仪式吸引了众多目光。这是坐落在中国乡村的第一家国际青年旅社,未来将全时段承接因研学、展览等活动所吸引的多元客群,助力湾里村从“一季丰收”拓展为“四季兴旺”,从“卖产品”进化到“卖体验”,向“全年经济”迈进。

从“资源短板村”到“示范标杆村”,湾里村从资源裂变到产业聚变,实现了“双效应”协同发展。

“裂变效应的起点就是一枚小小的柿子。”张剑介绍,“在推动产业裂变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小产品大产业’的思路,从柿子的全生命周期发掘其价值。而聚变效应是在产业多元蓝图制订后,我们发动多方力量凝心聚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依托‘合作社及村民主导+爱心企业赋能+社会组织专业化实施’的原则,多方形成聚变效应。比如我们有柿饼和柿子衍生食品的专业生产厂,有柿子漆研发的专业科研机构,有乡村人才培训机构,有文创非遗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有文旅融合的酒店业机构等。多方力量,为了一个美好的目标,聚集到湾里村。”

如今,湾里村已发展成为富平县特色产业样板村和三产融合的未来乡村样板,带动了5个村集体参与产业发展,每年可加工鲜柿100万斤,生产柿饼10万斤、冰淇淋柿子50万枚、柿漆8万斤,年产值超800万元。

图片5.png

湾里村“柿子未来工厂”车间里,工人在处理加工柿子。陈柏全摄 

“乡村全面振兴不仅是产业的振兴,人才的振兴,还有乡村文化的振兴,农村的帮扶模式也需要从解决‘生存问题’向解决‘发展问题’转变。如何让农村在产业的带动下,实现可持续的内生发展,湾里村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产业发展项目部主任冯忠德说。

在中国三星的助力下,湾里村将一颗颗柿子转化为富民产业、文化载体和生态名片。从未来工厂的智能化生产线,到非遗工坊的柿染技艺重现;从返乡青年的创业激情,到“柿业伙伴”的和合共生——湾里村的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敞。(文:于洋)

责任编辑: 高蕊琦
校对: 姚远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