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近十个月,一项重要货币工具重新启动。
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作主题演讲时提及“目前债市整体运行良好,我们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分析人士表示,潘行长的表述意味着监管对当前债市利率水平的认可,同时,央行重启国债买卖的目的或是货币政策加码和对政府财政的支持。
2024年8月,人民银行正式推出二级市场国债交易,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提升短中长期流动性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需要注意的是,人民银行国债买卖主要是作为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一个补充,公开市场操作本身是数量型工具,定位于调节基础货币总量,其本身并不代表货币政策松紧方向。

今年年初,受到基本面预期偏弱、存款利率调降加剧“资产荒”、机构抢跑货币宽松等因素的影响,债市利率下行过快,加上稳定汇率的需要,人民银行暂停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
分析人士指出,从宏观视角来看,央行购买国债在一定程度上可扮演降准替代的角色,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
“买卖国债或是货币加码的第一枪。”财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孙彬彬对界面新闻说。他指出,四季度基本面的压力正在逐步显化,央行通过重启买卖国债加强货币政策对基本面走弱的前瞻式应对。
从流动性角度看,国债买卖和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买断式逆回购操作、中期借贷便利(MLF)等都是央行用于调节流动性的政策工具。当央行在二级市场购入国债时,相当于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资金同步流入金融机构,将增强其信贷投放与资产配置能力,进而推动信贷规模扩张,有效增加稳定的长期资金供给,为实体经济注入增长动能。
根据民生证券的统计,今年1月央行暂停国债买卖后,其资产负债表中“对中央政府债权”科目规模从最高的2.88 万亿元下降至2.29万亿元,被动回笼长期流动性接近6000亿元,略高于降准25个基点释放的长期流动性。
华西证券固定收益团队分析师刘郁表示,在当前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实现难度不大,外部风险缓和的背景下,降准降息等强效手段或可适当延后,保留应对未来突发事件的政策空间。而通过国债买卖操作,既可以缓解商业银行的债券持仓压力,又可以实现类降准的效果,为四季度市场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从操作时点看,分析人士对界面新闻指出,2023年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风格往往具有重点会议之后加码操作的特点,典型的为政治局会议之后降准降息概率比其余时间点更高。上周四中全会期间,总量层面对宏观政策加力的诉求有所上升。
10月2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到,“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继续精准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稳住经济基本盘,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公报还强调,“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
此外,2022年以来,每年实施两次降准与两次降息逐渐成为央行的政策惯例,分别对应上下半年的两轮货币支持。今年5月初,在潜在的关税冲击下,央行已同步完成了一次降准与一次降息。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对界面新闻表示,三季度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继续定调宽松,同时强调抓落实,年内仍存降准、降息的可能。8月以来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持续位于荣枯线下方、物价持续低迷、信贷社融偏弱、消费疲软、投资增速高位回落等,反映当前经济回落有加速迹象,政策“适时加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升。地产、出口等基本面走势是决定降息节奏、幅度的关键变量。
分析人士还指出,本次央行重启国债买卖,体现了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效应加强,有助于稳预期。
9月3日,财政部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工作组召开第二次组长会议,会议就“金融市场运行、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央行国债买卖操作和完善离岸人民币国债发行机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此时央行重启国债买卖也是对该次会议的呼应。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界面新闻表示,当前财政政策正在进一步发力,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较高,接下来央行恢复国债买卖符合预期。这既有助于推动债券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支持政府债券发行,也能向市场适度注入长期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在年底前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强化逆周期调节,顺利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他指出,今年前8个月,新增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达到10.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5万亿,发行进度达到74.7%,比去年同期加快22.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已为四季度政府债券加发腾出空间。
“财政、货币政策同向发力,充分释放协同效应,这是现阶段稳定宏观经济运行、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的一个重要发力点。”王青说。
刘郁认为,2026年财政政策可能维持前置发力的特点,央行提前启动买债,可为次年政府债发行奠定良好基础。
“从供给视角来看,四季度并非财政密集发力期,预计10-12月政府债净发行规模分别1.02(万亿)、1.09(万亿)、0.45万亿元,压力较三季度明显减轻。不过,考虑到2026年地方政府仍有2万亿元的化债额度,可能于年初密集发行,央行提前启动买债,或可有效缓解市场对资金波动与银行承接能力的忧虑。”刘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