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银行理财市场呈现“总量增长、收益承压”的特征,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三季度)》,市场存续规模虽创32.13万亿元新高,但受市场利率下行影响,理财产品收益率有所降低。业内人士预计,能够博取更高收益的“固收+”理财产品将延续强劲增长势头,推动四季度理财整体规模增长。
规模突破32万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32.13万亿元,同比增长9.42%,较今年6月末增加1.46万亿元。
从产品类型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仍是规模增长的主力。截至三季度末,固收类产品存续规模31.21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97.14%,较6月末增加1.4万亿元;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0.83万亿元,较6月末增加0.06万亿元。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0.07万亿元和0.02万亿元,与6月末基本持平。
展望四季度,随着保险公司协议存款大规模到期及存款利率持续下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理财产品的配置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从而推动规模增长。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预计,10月银行理财规模增量将突破1万亿元。
收益水平下行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5689亿元。具体来看,一至三季度单季收益分别为2060亿元、1836亿元、1792亿元。
明明认为,货币政策将延续适度宽松基调,债市利率中枢仍将趋于下行,叠加存款降息,固收类理财产品的长期收益率中枢将继续下降。“低利率时代,纯固收类产品收益率普遍承压,‘固收+’策略的收益优势日益显现。四季度,‘固收+’理财产品有望继续增长,并成为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增长的重要引擎,预计这类产品全年规模增量将超1.4万亿元。”明明表示。
从理财资产配置情况来看,银行理财三季度增配了现金及银行存款,在开源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刘呈祥看来,此举旨在为临近尾声的理财产品估值整改筑牢“安全垫”。
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对公募基金的配置比例有所下降。刘呈祥认为,若基金赎回费新规落地,银行理财依赖短债基金进行流动性管理的模式将失效,其需求或向ETF及基金专户转移。
理财公司市场份额持续扩张
截至三季度末,理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占全市场比例达91.13%,较6月末增加1.52个百分点。
在银行理财牌照惜发的背景下,银行申设理财公司的积极性出现分化。记者了解到,受自身资质差异及理财规模压降压力不均的影响,与一年前相比,多家曾积极筹备申设理财公司的银行如今动力明显减弱。另一些银行则仍在冲刺,例如包括成都银行在内的四川地区几家银行正积极推进联合申请理财公司牌照事宜,并对成功获批展现出较强信心。据悉,相关银行已与头部理财公司进行了多次业务交流与培训,为牌照申请和业务转型做准备。
与此同时,多家中小银行积极转向代销。2025年9月,全市场有583家机构跨行代销了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较去年同期增加3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