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泥行业需求整体下行的背景下,上峰水泥(000672)依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5.98亿元,虽同比略有下降5.69%,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5.28亿元,同比增长30.56%,展现出较强的盈利韧性与经营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4.9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5.34%,反映出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实质性提升。同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55亿元,同比增长2.34%,整体财务状况健康稳健。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上峰水泥持续推进“双轮驱动”战略的成果:一方面,水泥主业通过精细化成本管控,在销量略降的背景下实现利润增长;另一方面,新质投资业务逐步发力,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主业基本盘稳固,成本管控成效显著
受宏观经济及行业周期影响,今年前三季度水泥行业总体需求有所收缩。上峰水泥水泥和熟料合计销量为1,415万吨,同比下降6.21%。在此背景下,公司持续推进“降本控费增效”策略,有效对冲了价格与销量的压力。
报告显示,公司熟料可控成本同比下降5.59元/吨,水泥产品可控成本下降约2.97元/吨。得益于成本优化,公司综合毛利率达29.86%,销售净利率为15.31%,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90%,多项核心指标继续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此外,公司在建材产业链的延伸布局也逐步见效。砂石骨料业务销量同比增长262.38万吨,水泥窑协同处置环保业务处置各类固废、危废等25.90万吨,实现营业收入0.82亿元。新能源业务方面,光伏、储能、超充电站等项目已初步实现“光、储、充、碳”系统融合,绿色电力累计发电超2,400万度,为生产基地低碳运行与物流成本下降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质投资贡献提升,半导体生态链布局成型
作为“双轮”中的另一关键引擎,上峰水泥在新质投资领域的布局正进入收获期。前三季度,股权投资收益及各类资本业务对净利润贡献约1.7亿元,占净利润比例约31%,已成为公司利润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司聚焦半导体产业链的股权投资已形成相当规模与影响力。截至目前,投资的合肥晶合已成功上市,昂瑞微、上海超硅、中润光能等项目上市进程稳步推进,盛合晶微、长鑫科技等也已通过上市辅导验收。此外,广州粤芯、芯耀辉等企业陆续进入辅导阶段,显示出上峰在半导体材料、设计、制造及封装等关键环节的全面覆盖与深度布局。
这一系列投资不仅为公司带来可观的投资收益,也为公司培育“第二成长曲线”积累了丰富的产业生态资源,逐步构建起穿越周期的价值支撑。(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