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市场的风云变幻,铝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正通过期现融合的路径,探索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10月16日上午,“2025期现融合助力铝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论坛作为“2025第三届中原郑州国际铝工业展览会暨第六届中原国际铝加工创新发展大会”的重要分论坛之一,由期货日报、产业服务联盟主办,河南省有色金属行业协会、河南省证券期货基金业协会指导,得到了浙商期货、中粮期货和银河期货等期货经营机构的支持。论坛汇聚了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产业龙头和贸易商代表。
论坛上,主办方颁发了2024年中国企业风险管理“金长城”优秀案例奖与优秀服务商奖。本次活动共评选出10个优秀案例及17家优秀服务商,展现了期货机构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果,为期货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宝贵经验。
各方共话铝产业风险管理与转型路径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总编辑陈邦华在论坛上表示,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深刻调整,铝工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支柱,既面临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也遭遇着市场价格波动、成本上升等多重挑战。
从宏观市场来看,当前全球宏观经济增长结构性放缓,发展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中铝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魏宏杰在演讲中表示,“逆全球化”思潮泛起,地缘冲突持续,大国博弈加剧,经济发展理念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可控”,从底层逻辑上重塑大宗商品的贸易流向、供应链模式。他认为,在资源瓶颈和“双碳”目标的约束下,中国铝产业的深度国际化发展成为新趋势,绿色发展成为必然方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越来越复杂,必须高度重视外部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冲击。
“在当前背景下,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整个行业破局前行的必由之路。探寻高质量发展这条道路,离不开一个关键的驱动力——期现融合。”陈邦华表示,将期货工具与现货生产经营深度融合,能够帮助铝企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更好地锁定成本、管理库存,从而规避价格风险、稳定经营利润。这不仅是企业稳健经营的“压舱石”,更是整个产业链提升韧性、实现协同发展的“助推器”。
“过去,铝期货和现货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铝企业深度参与沪铝期货,提升了市场有效性,促进了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等功能发挥,扩大了沪铝期货价格的国际影响力。”魏宏杰表示,展望未来,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期货工具如何更好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铝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成为新课题。“期货市场要成为铝产业链的风险管理枢纽与绿色低碳转型的金融服务引擎,这对金融衍生品创新发展既是很大挑战,也是难得的新发展机遇。”他说。
巩义市康毅物资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鹏辉在分享时提到,在当前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利用期货工具进行期现融合操作,已成为控制风险、挖掘超额利润的关键。他建议贸易商摒弃单纯依赖方向性判断的赌博心态,转向基于数据的基差交易。
然而,期货市场在服务铝产业的过程中也面临挑战。河南省有色金属行业协会总工程师、铝加工协会秘书长张传合表示,这主要表现在部分重点企业对期货及套保等认识不足,复合型人才缺口问题突出以及交割品与新兴产品需求匹配度有待提升等。“希望广大期货公司和铝产业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通过建立‘期货公司、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培训联盟,加强期货人才培养,推动氧化铝、电解铝、铸造铝合金等区域性特色品种市场开发,构建涵盖风险预警、套保评估的数字化服务平台,以共同推进铝行业提高期货运用水平,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张传合表示。
“产业企业可以与风险管理公司等期货市场专业机构合作,除了传统的套期保值和基差贸易模式外,也可以尝试学习使用期权工具,更加灵活地进行风险管理。”浙商期货研究中心有色金属高级分析师蒋欣彬表示,大型企业可以考虑通过风险管理公司的服务,运用定制化场外期权,更好实现企业个性化目标。
此外,与会嘉宾提到,增强国内大宗商品的定价话语权也将有利于服务产业。魏宏杰表示,大宗商品的定价话语权建设要突破传统认知框架:交易量并非决定性因素,规则制定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作为长期深耕资本市场与实体产业服务的媒体与联盟,期货日报和产业服务联盟始终致力于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陈邦华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推动金融‘活水’更精准地浇灌实体经济,促进期现结合的理念与实践在铝产业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期现结合赋能铝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提升
“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电解铝行业进入高景气周期,当前利润居有色金属行业前列。展望四季度,受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及新经济需求保持韧性推动,有色金属板块有望维持强势。”蒋欣彬在论坛上介绍国内电解铝行业现状时表示。
具体来看,蒋欣彬介绍,供应端,国内电解铝运行产能临近“天花板”,产能利用率高企,未来供应弹性较低。海外方面,电力供应限制长期存在,电解铝供应增量不确定性较大。整体来看,近期全球电解铝供应仅能维持刚性增长,铝市供应难有显著放量。需求端,家电等传统消费基本盘仍有支撑,新能源汽车及电网改造需求持续上升,叠加互联网数据中心、机器人等新兴行业快速增长,电解铝远景消费可期,年度需求增速或维持在2%。中期来看,电解铝供需格局偏紧对价格形成支撑,铝价中枢有望继续上移。
尽管行业整体处于景气周期,但对数量众多的铝加工企业来说,当前仍面临订单不足的压力。对此,洛阳万基铝加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苗涛表示,企业可以通过结构调整实现产品差异化竞争,以质量提升构建核心优势。在风险管控维度,除积极开拓订单来源外,还应重点采取多元化举措。例如,与供应端协商签订长期协议以平抑价格波动风险,以及通过定价模式的创新来强化风险管理。
事实上,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风险管理不再是单一行业的“选修课”,而是所有行业的“生存术”。对铝产业链来说,贸易企业走在了使用衍生工具的前列。
陈鹏辉回顾了公司自2014年从月均价长单模式转向点价与期货基差交易后所经历的“交学费”阶段,并强调正是这些磨砺使其深刻认识到,期货并非单纯的投机工具,而是应对极端事件的有效“盾牌”。这不只是一个实战派企业家的“进化论”,也是一个行业从粗放走向精细的缩影。
陈鹏辉表示,现代贸易商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思维,从依赖现货“赌方向”的被动模式,升级为利用期货进行风险对冲和机会捕捉的主动管理模式。另外,贸易商使用的分析框架也要与时俱进,密切关注消费结构的转变。
陈鹏辉着重分享了公司的核心盈利模式——基差交易。在他看来,对实体贸易商而言,精准预测绝对价格波动难度大,利用基差的规律性变化来赚取稳定、低风险的利润,是更具可持续性的策略。“这种操作不依赖于对铝价涨跌的预测,而是基于对本地供需、库存周期和市场情绪的深度理解与数据测算。这是贸易商在微利时代弥补现货升贴水波动带来的亏损、创造超额利润的‘护城河’。”他说。
当前,完备的期货市场体系已为相关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工具箱”。随着铸造铝合金期货及期权的上市,国内期货市场已经形成“氧化铝—电解铝—铸造铝合金”的完整风险对冲体系,构建了铝产业链“从矿山到再生”的全覆盖衍生品产品体系,为整个铝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大省,电解铝、氧化铝、铝材产量均连续多年居全国领先地位。张传合在论坛上表示,近年来,河南先进铝基材料产业以“科技突围、绿色重构、数智赋能”为战略支点,对河南省工业利润增长支撑作用显著。值得一提的是,河南铝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期货市场的支持。面对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与“双碳”目标倒逼转型的双重挑战,期货市场正在从价格发现工具升级为产业资源配置枢纽。
数据显示,近3年河南省内企业参与期货交易规模年增长率达23%。作为全国铝基材料等重要基地,河南有色企业去年通过期货工具规避价格风险超120亿元。张传合表示,这份“成绩单”印证了期现融合、产融协同的深层价值。
与此同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对大部分产业企业而言,独立地根据现有的数据制定体系化的风险管理方案仍存在一定难度。蒋欣彬建议,实体企业可以构建三级进阶式风控体系:第一,持续深化传统期现结合模式,聚焦加工利润等核心指标监控;第二,重点发展期权工具应用领域,引导大型机构拓展场外期权创新应用;第三,贸易商等市场群体可以尝试与期货公司加强合作,利用期货公司的专业数据收集和分析平台等,降低独立研究成本,实现信息共享与运营效率的协同提升,实现合作共赢。
论坛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但铝产业与期货市场深度融合的新篇章,才刚刚翻开。走出会场的每一位从业者,心中都增添了一份底气。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期现融合正成为铝产业穿越周期、行稳致远的强大引擎。